
謂昆蟲始生時穿穴而出。《詩·曹風·蜉蝣》:“蜉蝣掘閲,麻6*衣如雪。” 鄭玄 箋:“掘閲,掘地解閲,謂其始生時也。” 王先謙 集疏:“‘閲’、‘穴’字同。 宋玉 《風賦》:‘空穴來風’,《莊子》雲:‘空閲來風’,是‘閲’即‘穴’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掘閱漢語 快速查詢。
“掘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和來源:
指昆蟲初生時穿破土壤或洞穴而出,多用于描述蜉蝣等生物的生命形态。該釋義源自《詩經·曹風·蜉蝣》中的“蜉蝣掘閲,麻衣如雪”,鄭玄注解為“掘地解閲(穴)”,即破土誕生()。
此用法中,“閱”通假“穴”,強調生命誕生的過程,具有古典文學色彩。
由“掘”和“閱”組合而成的四字詞語,意為深入挖掘、研讀大量文獻資料,比喻對知識的深度探索()。該釋義更接近現代人對字面意義的聯想,但實際使用頻率較低。
在閱讀古籍(如《詩經》相關注釋)時,優先采用第一種釋義;現代語境中若需使用,建議明确語境或替換為“研讀深究”等更通用的表達,避免歧義。
掘閱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挖掘和閱讀的意思。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分别是“掘”和“閱”。
掘的部首是扌(手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閱的部首是門(門扇),它的總筆畫數是8畫。
掘閱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其中“掘”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意為挖掘、挖掘、鑿;“閱”一詞也來源于古代漢字,意思是閱讀、覽、看。将這兩個詞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掘閱”,表示挖掘和閱讀的行為。
掘閱在繁體中的寫法是「掘閱」。
在古代,掘和閱這兩個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古代的掘字是“覿”,它由“見”和“豕”兩個部分組成;古代的閱字是“閲”,由“門”和“兌”兩個部分組成。
1. 他熱衷于掘閱曆史資料,以增長自己的知識。
2. 這本書極具深度,需要耐心地掘閱。
3. 他花費了很多時間掘閱各種學術論文,為了寫一篇優秀的研究報告。
1. 掘取:指挖掘、采集。
2. 閱讀:指看、讀。
3. 資料:指有關某個事物的材料或信息。
掘閱的反義詞是掩埋,表示隱藏、埋藏等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