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路的意思、末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路的解釋

(1) [dead end;end of the road]∶路途的終點,比喻衰亡沒落的境地

窮途末路

(2) [end]∶指朝代的末期或人的晚年

詳細解釋

(1).最後一段路程。《戰國策·秦策五》:“《詩》雲‘行百裡者半於九十’,此言末路之難。”

(2).朝代的末期。 漢 鄒陽 《上書吳王》:“臣聞 秦 倚 曲臺 之宮,懸衡天下,畫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 ;至其晚節末路, 張耳 、 陳勝 連從兵之據,以叩 函谷 , 鹹陽 遂危。”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呂文穆園》:“公卿大夫方進於朝,放乎以一己之私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 唐 之末路是矣。”

(3).晚年;老年。《文選·謝靈運<酬從弟惠連>詩》:“末路值令弟,開顔披心胸。” 李周翰 注:“末,衰也。衰老始得逢令弟。”《北史·崔延伯傳》:“ 延伯 末路,功名尤重。”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我齒豁可鄙,君顔老可憎……幸同學省宮,末路再得朋。”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綦叔厚 ﹞又有一表雲:‘欲挂衣冠,尚低回於末路;未先犬馬,儻邂逅於初心。’” 清 錢謙益 《太仆寺丞黃正賓授承德郎制》:“ 銅龍 邈矣,忍誇張羽翼於先朝; 金馬 依然,尚砥礪桑榆於末路。”

(4).下場,結局。 魯迅 《墳·寫在<墳>後面》:“發表一點,酷愛溫暖的人物已經覺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來,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樣。” 郭沫若 《落葉》:“哥哥,我前天晚上目擊了一個悲慘的人生末路。”

(5).謙詞。猶末席、下位。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曩從末路,望聽玉音,竊動心焉。” 唐 高適 《酬秘書弟兼寄幕下諸公》詩:“侍禦執邦憲,清詞煥春叢。末路望繡衣,他時常發蒙。” 宋 王禹偁 《送柴轉運赴職序》:“畫舸頻移,繡衣漸遠,拜首末路,序以志之。”

(6).比喻失意潦倒或沒有前途、指望的境地。 唐 高適 《酬龐十兵曹》詩:“懷書訪知己,末路空相識。許國不成名,還家有慙色。” 宋 陸遊 《晨起偶題》詩:“幽居不負秋來意,末路偏諳世上情。” 魯迅 《彷徨·祝福》:“人何必增添末路人的苦惱,為她起見,不如說有吧。”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末路”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1. 字面本義
    指路途的終點,即“最後一段路程”。如《戰國策》引用“行百裡者半于九十”,強調末路之難()。

  2. 比喻義

    • 衰亡境地:比喻沒有前途、希望的狀态,如“窮途末路”。
    • 朝代末期:指政權或時代的衰落階段,如漢代鄒陽提及秦朝“晚節末路”的危機()。
    • 人生階段:常指晚年或結局,如謝靈運詩句“末路值令弟”描述老年境遇()。
  3. 常見搭配
    “英雄末路”“窮途末路”等,多用于表達悲壯或無奈的情境。


二、語言拓展


三、文化背景

該詞源自古代典籍,如《戰國策》強調“末路之難”,暗含堅持到底的重要性;後擴展至形容個人與時代的衰微,具有曆史厚重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出處或用法,可參考《戰國策》、漢鄒陽《上書吳王》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末路的意思及拆分部首和筆畫

《末路》是一個常用詞彙,意為走到了盡頭,到了終結的地方。它由兩個部分構成,左邊的部分為“木”字的意思,右邊的部分為“山”字的意思。因此,《末路》是由“木”和“山”兩個部首組成的。

關于它的筆畫,整個詞彙一共有9畫,由3個部分的筆畫構成。其中,“木”字有4畫,“山”字有3畫。

末路的來源與繁體

《末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的寫法可能是由表示“木”的象形字與表示“山”的象形字相結合而來。在古代,人們可能用這個詞彙來形容某種情境或境地到了無法挽回的局面。

至于繁體字,一般情況下,繁體字不會單獨把《末路》作為一個詞彙來使用,而是将其字面意思即“盡頭”的“末”和“路”兩個字分别表示。所以,繁體字中不一定有“末路”這個完整的詞彙存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寫法中,也就是篆書時期,漢字的形态與現代有一些差别。但是,“末路”這個詞的含義已經存在,隻是書寫形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來說,古代漢字中的“末”字可能是由三個部首組成,而“路”字可能是由四個部首構成。

例句

1. 他固執己見,最終走到了末路。

2. 這個政權的統治已經到了末路,人民開始渴望改變。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與“末路”相關的詞彙有:

1.組詞:末日、末梢、路口、路線。

2.近義詞:終結、終點、盡頭。

3.反義詞:開端、起點、開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