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詞牌名。雙調,常用為九十三字。有仄韻和平韻兩體。仄韻一般用入聲。 南宋 姜夔 始創平韻體,但用者不多。
(2).曲牌名。南曲正宮、南呂宮,北曲仙呂宮都有同名曲牌。南曲較常見,屬正宮者字句格律與詞牌不同,用作過曲;屬南呂宮者與詞牌前半阕同,用作引子。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滿江紅》為“仙呂調”, 清 洪昇 《長生殿·傳概》中的為“南呂引子”。
(3).一種漆成紅色的江中渡船。後亦指堅固而載重的大船。 明 董穀 《碧裡雜存·滿江紅》:“我 聖祖 居 和陽 時欲圖集慶,遂與 徐公 達 間行買舟,以覘 江 南虛實,至 江 口,適值歲除,呼舟人無肯應者。有貧叟夫婦二人,舟尤小,欣然納之,曰:‘天晚矣!明當早渡。’且進雞酒,具黍,情甚真。厥明發舟,老叟舉棹,口中打號子曰:‘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将軍八面威風。’ 聖祖 元旦得此吉語,喜甚,與 中山 躡足相慶。登極後訪得之,無子,官其姪,并封其舟而朱之。以故,迄今 江 中渡船皆謂之滿江紅雲。”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滿江紅船》:“ 江 船之巨而堅實可重載者,曰滿江紅。”《林則徐日記·道光十七年九月十四日》:“晡時回舟,已換坐滿江紅。”
滿江紅作為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分别源自植物學、文學詞牌及文化象征:
指滿江紅科水生蕨類植物,學名Azolla imbricata。其葉片呈鱗片狀密集排列,秋冬季常轉為紅色,漂浮于水面時呈現“滿江紅”的視覺景象。
特征:
來源:《中國植物志》《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滿江紅”詞條。
詞牌“滿江紅” 為宋代流行曲調,屬仄韻格,雙調九十三字,氣勢激昂,多抒壯烈情懷。
代表作品:
來源:《全宋詞》《詞律辭典》。
因植物秋紅與嶽飛詞中“血”意象結合,衍生為民族氣節與犧牲精神的象征,如近代革命題材常以“滿江紅”喻指抗争熱血。
現當代文藝作品(如電影《滿江紅》)借用此名,強化家國情懷與集體抗争的主題表達。
綜合釋義:“滿江紅”一詞融合自然特征、文學形式與文化符號,其核心語義始終關聯紅色意象、激昂情感及民族精神,在漢語語境中具有深厚的曆時生命力。
“滿江紅”的含義可從以下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來源與結構
作為詞牌名,《滿江紅》最早見于唐人小說《冥音錄》中的曲名《上江虹》,後改稱今名。柳永首創此調,分為仄韻和平韻兩體,其中仄韻九十三字為正體,上片八句四仄韻,下片十句五仄韻。另有“上江虹”“念良遊”等别名。
文學風格
該詞牌格調激昂沉郁,多用于抒發壯志豪情,如嶽飛名作《滿江紅·怒發沖冠》即以激烈的情感和報國情懷著稱。
滿江紅是一種水生蕨類植物,又稱“綠萍”“紅萍”,植株浮于水面,秋冬季因富含花青素呈現紫紅色,故名“滿江紅”。它可作水田綠肥或動物飼料,并有固氮作用。
嶽飛《滿江紅·怒發沖冠》
主題為收複河山的壯志,名句“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展現了對功名的淡泊和對家國的熱忱。
蘇轼《滿江紅·懷子由作》
表達對兄弟的思念與宦遊漂泊的感慨,如“孤負當年林下意,對床夜雨聽蕭瑟”。
辛棄疾《滿江紅》
借古喻今,抒發英雄未遇的悲憤,如“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
“滿江紅”在不同語境下含義各異,需結合具體内容判斷。若需了解某首特定作品,可進一步提供名稱或内容。
闇蝕白費口舌八所港擦損欃雲誠懸馳赴疵疫大成雕章琢句隊日耳下腺發窘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浮麋閤分歌舞劇歸處鬼金羊哈答害盈函詢合扇吽吽還元水蝴蝶廳肩輿勦除接屋津關金盆金天掘起軍吏哭喪棒嫠獨零栗林箫明夜貧勞千秋亭起頂慶觞鹙鸧缺短奢比攝畫時出屬稿俗阃娑羅林彤管妥籌帷箔不修午初烏合五講四美三熱愛險陂相持不下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