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浑浊貌;纷乱貌。《素问·脉要精微论》:“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 王冰 注:“浑浑,言脉气浊乱也。” 晋 陆云 《九愍·感逝》:“时蔼蔼而未颺,世浑浑其难澄。” 唐 慧净 《杂言》诗:“扰扰三界溺邪津,浑浑万品忘真匠。”
(1).浑沌。 清 恽敬 《原命》:“虽然形生矣,而浑浑焉,而胚胚焉,而息息焉。”参见“ 浑沌 ”。
(2).广大貌。《淮南子·俶真训》:“浑浑苍苍,纯朴未散。” 唐 韩愈 《进学解》:“上规 姚 姒 ,浑浑无涯。” 明 王世贞 《与徐子与书》:“自 楚 蜀 以至中原,山川莽苍浑浑。” 清 恽敬 《都昌元将军庙碑铭》:“万物之动,一道所蕃,沄沄浑浑,根支万千。”
(3).迷糊;不清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连翘》:“治耳聋浑浑焞焞。”《*********游记·游白岳齐云之记》:“在寂静的正午太阳光下,一步一步的上去,过 古松 、 望仙 等亭,人为花气所醉,浑浑然似在做梦。”
(4).浑厚纯朴。 汉 扬雄 《法言·五百》:“浑浑乎圣人之道,羣心之用也。” 宋 欧阳修 《张子野墓志铭》:“遇人浑浑,不见圭角,而守志端直,临事果决。” 明 归有光 《周弦斋寿序》:“ 周 氏诸老人之厚德,浑浑如也。”
滚滚。大水流貌。《管子·富国》:“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山丘。” 晋 陶潜 《命子》诗:“浑浑长源,蔚蔚洪柯。” 宋 王安石 《复至曹娥堰寄剡县丁元珍》诗:“溪水浑浑来自北,千山抱水清相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逢舟》:“流水浑浑,风涛拍 禹门 。”
“浑浑”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浑浊纷乱貌
指水流或事物状态混浊不清、杂乱无章。例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浑浑革至如涌泉”,形容脉象混乱()。
广大、宏大貌
用于描述自然或气势的壮阔,如《淮南子·俶真训》提到“浑浑苍苍,纯朴未散”,指天地初开的广袤状态()。
浑厚纯朴
如汉代扬雄《法言·五百》中“浑浑乎圣人之道”,形容品性淳朴()。
迷糊不清醒
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如“浑浑噩噩”,表示糊涂度日()。
读作 hún hún
常见于形容浑浊、纷乱或精神不振,如“浑浑噩噩”中的“浑浑”指愚昧无知()。
读作 gǔn gǔn
古汉语中通“滚”,表示水流盛大,如《荀子·富国》中的“财货浑浑如泉源”()。
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尤其是成语“浑浑噩噩”中的贬义用法(原指浑厚严正,现多表糊涂)。古籍中不同读音可能对应不同释义,需参考权威注解()。
浑浑是一个形容词,可以形容人或事情的状态,意思是模糊、迷茫或不清晰。
浑浑的拆分部首是水,它由10个笔画组成。
浑浑起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秦本纪》中。后来,浑浑的意义逐渐扩展到形容人的心境或事物的状态。
浑浑的繁体字为渾渾。
古时候的浑浑写作浑昏。
他一脸浑浑的表情,似乎迷失了方向。
浑浑沌沌、浑浑噩噩、浑浑然等。
迷茫、困惑、糊涂
明晰、清晰、明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