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名。《箫》, 舜 樂;《勺》, 周 樂。亦謂以《簫》《勺》之樂進行教化。《漢書·禮樂志》:“行樂交逆,《簫》《勺》羣慝。” 顔師古 注:“ 晉灼 曰:‘《簫》, 舜 樂也。《勺》, 周 樂也。言以樂征伐也。’言制定新樂,教化流行,則逆亂之徒盡交歡也。慝,惡也。” 唐 李德裕 《謝恩不許讓官表狀》:“況今四表無事,六氣斯和,《簫》《勺》可緻於太平,文軌盡同於元化。” 宋 王安石 《上集賢相公啟》:“坯冶一陶,輔成於醇化,《簫》《勺》羣慝,躋格於太甯。” 宋 範成大 《太上皇帝靈駕發引挽歌詞》:“《簫》《勺》妖氛靜,甄陶葉氣還。”
“箫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禮樂及其教化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箫勺(xiāo sháo)是兩種古樂的合稱: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禮樂志》:“行樂交逆,《簫》《勺》羣慝。”顔師古注引晉灼的解釋,強調其“以樂征伐”的教化功能,即用音樂感化惡行,促進社會和諧。唐代李德裕、宋代王安石等文人也曾引用此典,形容太平盛世的禮樂治世之效。
“箫勺”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作為曆史或文學研究的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李德裕集》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箫勺》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箫”和“勺”。
“箫”的部首是“竹”,它有16個筆畫;“勺”的部首是“勹”,它有3個筆畫。
“箫勺”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樂器的名稱。箫是一種豎吹樂器,勺是指在演奏箫樂時用來打擊的小器具。
在繁體字中,“箫”和“勺”的寫法分别為“簫”和“匕”。
在古代寫法中,“箫”字與現代基本相同。而“勺”字在古代寫法中是用比現代簡化的形狀,類似一個倒置的“八”字。
他會吹箫,也會敲擊箫勺。
箫樂、箫竹、箫調、箫聲、木勺等。
箫泛、竹笛、笛子等。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