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名。《箫》, 舜 樂;《勺》, 周 樂。亦謂以《簫》《勺》之樂進行教化。《漢書·禮樂志》:“行樂交逆,《簫》《勺》羣慝。” 顔師古 注:“ 晉灼 曰:‘《簫》, 舜 樂也。《勺》, 周 樂也。言以樂征伐也。’言制定新樂,教化流行,則逆亂之徒盡交歡也。慝,惡也。” 唐 李德裕 《謝恩不許讓官表狀》:“況今四表無事,六氣斯和,《簫》《勺》可緻於太平,文軌盡同於元化。” 宋 王安石 《上集賢相公啟》:“坯冶一陶,輔成於醇化,《簫》《勺》羣慝,躋格於太甯。” 宋 範成大 《太上皇帝靈駕發引挽歌詞》:“《簫》《勺》妖氛靜,甄陶葉氣還。”
箫勺(xiāo sháo)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文化意象及曆史文獻三個角度解析。
字義解析
“箫”指中國傳統吹奏樂器“洞箫”,屬竹制豎吹管樂器;“勺”原指舀取液體的器具,後引申為調和、協調的動作。兩字組合後,字面可理解為“用箫聲調和”,引申為通過藝術或禮儀手段達到和諧狀态。
文化意象
在古文獻中,“箫勺”常與禮樂教化關聯。例如《禮記·樂記》提到“箫韶九成,鳳凰來儀”,其中“箫韶”為舜帝樂曲,“勺”則象征禮儀節制,二者結合代表禮樂并重的治國理念。部分學者認為“箫勺”是“箫韶”的變體,代指雅正之音。
曆史文獻用例
唐代李賀《申胡子觱篥歌》有“芳殿紫箫勺,玉柱凄金罍”之句,此處“箫勺”形容音樂與酒器相宴會場景,體現藝術與生活的交融。清代考據文獻《日知錄》亦将“箫勺”納入古樂術語範疇讨論。
參考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中華書局《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李賀詩歌集注》。
“箫勺”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特定禮樂及其教化功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箫勺(xiāo sháo)是兩種古樂的合稱: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禮樂志》:“行樂交逆,《簫》《勺》羣慝。”顔師古注引晉灼的解釋,強調其“以樂征伐”的教化功能,即用音樂感化惡行,促進社會和諧。唐代李德裕、宋代王安石等文人也曾引用此典,形容太平盛世的禮樂治世之效。
“箫勺”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作為曆史或文學研究的詞彙。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李德裕集》等古籍,或查閱權威詞典。
崩渹逼污敕躬錯绮黨人碑淡冷到三不着兩得臉抵堮逗樂子朵殿番薥廢曆馮附峯牛概節槁伏關捩詭邪孤嫠蝦蟆精函受紅兵紅爐點雪禍稔蕭牆兼覽博照交尾挾日屐履間金剛鑽金汞祭台眷求堪培拉客觀存在快哨船诓吓來文唠三叨四燐亂溜坡論谥馬八二賣婚媒妁之言明決難説話難止曝巫俏成俏敗青豆舍遒肅瞿老如箭離弦攝護娑盤體靣先銘小謝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