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宦的意思、婚宦的詳細解釋
婚宦的解釋
結婚與作官。《宋書·鄭鮮之傳》:“ 文皇帝 以 東關 之役,屍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廢婚宦。”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教子》:“年登婚宦,暴慢日滋。” 宋 蘇轼 《與劉宜翁書》:“某齠齓好道,本不欲婚宦,為父兄所強,一落世網,不能自逭。”
詞語分解
- 婚的解釋 婚 ū 男女結為夫婦:結婚。新婚。已婚。婚姻。婚約。婚禮。婚變。婚娶。婚外戀。離婚。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 宦的解釋 宦 à 官,做官:官宦。仕宦。宦海。宦遊。 閹人,太監:宦官。 姓。 筆畫數:; 部首:宀;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婚宦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見于古代文獻,其含義可從字源、構詞及曆史語境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 婚
本義指男女結為夫婦,引申為婚姻關系或嫁娶之事。《說文解字》釋:“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古代婚姻儀式常在黃昏舉行,故從“昏”聲。
- 宦
包含雙重含義:
- 仕宦:指擔任官職、進入仕途,如《玉篇》載“宦,仕也”。
- 閹宦:特指太監群體,因古代宦官多由閹人充任,如《後漢書》中“宦者”即指宮廷侍從。
二、複合詞釋義
“婚宦”為并列結構,融合“婚姻”與“仕途”兩大社會行為,特指通過締結婚姻關系以謀求官職或政治地位提升的行為。這一概念折射出古代門閥制度下婚姻的政治工具性:
士族門第常以聯姻鞏固權勢,寒門子弟則試圖借婚姻攀附權貴實現階層躍遷,形成“婚”與“宦”的利益捆綁現象。
三、曆史語境與典籍例證
該詞集中反映魏晉至隋唐時期門第觀念對社會結構的深刻影響:
- 《南史·王源傳》 記載士族王源嫁女予富陽滿氏,遭沈約彈劾“托姻結好,唯利是求”,凸顯士庶通婚引發的政治争議。
- 《顔氏家訓·治家》 批判時風:“近世嫁娶,遂有賣女納財……以利求官”,直指婚宦勾結的功利本質。
四、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明确定義:“婚宦,結婚與做官。舊時指借婚姻關系而謀取官職。”
- 王力《古代漢語》
在論及六朝社會時指出:“婚宦失類”成為士族維護特權的準則,即拒絕與門第不匹配者通婚或共事。
“婚宦”一詞凝結了中國古代社會“婚姻政治化”的獨特現象,其核心指向以婚姻為媒介的權力交換機制,是研究傳統社會階層流動與文化倫理的關鍵語料。
參考資料: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3)
-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第四冊P128)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4卷P347)
- 李延壽《南史》(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
- 顔之推《顔氏家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網絡擴展解釋
“婚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結婚與做官,常被用來指代人生中重要的社會身份轉變或成年後的責任。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婚:指婚姻,即男女結為夫婦;宦:指仕宦,即進入官場任職。兩者結合後,“婚宦”常被用于描述古代男子成年後需承擔的兩大人生任務——成家與立業。
2.文獻用例
- 《宋書·鄭鮮之傳》提到,文皇帝因東關戰役陣亡者無法歸鄉,仍允許其子弟繼續婚宦,體現古代社會對家族延續與仕途的重視。
- 《顔氏家訓·教子》中“年登婚宦,暴慢日滋”一句,指男子成年(達到婚宦年齡)後性格逐漸變得傲慢,側面反映婚宦與成年的關聯。
- 蘇轼《與劉宜翁書》中“本不欲婚宦,為父兄所強”則表達了個人對世俗責任(婚宦)的抗拒。
3.延伸含義
- 部分文獻(如)提到“婚宦”可代指成年,因古代男子通常在適婚年齡(約20歲)同時考慮婚姻與仕途,兩者被視為成年的标志。但此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權威性較高的來源仍以“結婚與做官”為主。
4.現代理解
-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其内涵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家族傳承與功名地位的重視,是理解傳統文化中個人責任觀的重要切入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書》《顔氏家訓》等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棒棒雞碑趺北牖便事炳文步步緊逼殘妝察見陳錫遲早吃重磁石琮琤丹憤導衍電荷守恒定律敵騎東金西木耳扒放殺封蠟工薪族護身龍胡市機妙衿袖積篇九逝開船苦春頭闌珊冷僻廉守耧犂陸九淵律詩馬嬭子彌年缥瓷魄散魂飛裒藝鋪尺前達千牛備身起哄喪謗生魚世寶疏簾泰靡田兵天陲土地公公窩心腳五經解元霞杯瞎逛下懷鮮晏洗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