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宦的意思、婚宦的详细解释
婚宦的解释
结婚与作官。《宋书·郑鲜之传》:“ 文皇帝 以 东关 之役,尸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废婚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教子》:“年登婚宦,暴慢日滋。” 宋 苏轼 《与刘宜翁书》:“某齠齓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
词语分解
- 婚的解释 婚 ū 男女结为夫妇:结婚。新婚。已婚。婚姻。婚约。婚礼。婚变。婚娶。婚外恋。离婚。 笔画数:; 部首:女; 笔顺编号:
- 宦的解释 宦 à 官,做官:官宦。仕宦。宦海。宦游。 阉人,太监:宦官。 姓。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婚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其含义可从字源、构词及历史语境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 婚
本义指男女结为夫妇,引申为婚姻关系或嫁娶之事。《说文解字》释:“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古代婚姻仪式常在黄昏举行,故从“昏”声。
- 宦
包含双重含义:
- 仕宦:指担任官职、进入仕途,如《玉篇》载“宦,仕也”。
- 阉宦:特指太监群体,因古代宦官多由阉人充任,如《后汉书》中“宦者”即指宫廷侍从。
二、复合词释义
“婚宦”为并列结构,融合“婚姻”与“仕途”两大社会行为,特指通过缔结婚姻关系以谋求官职或政治地位提升的行为。这一概念折射出古代门阀制度下婚姻的政治工具性:
士族门第常以联姻巩固权势,寒门子弟则试图借婚姻攀附权贵实现阶层跃迁,形成“婚”与“宦”的利益捆绑现象。
三、历史语境与典籍例证
该词集中反映魏晋至隋唐时期门第观念对社会结构的深刻影响:
- 《南史·王源传》 记载士族王源嫁女予富阳满氏,遭沈约弹劾“托姻结好,唯利是求”,凸显士庶通婚引发的政治争议。
- 《颜氏家训·治家》 批判时风:“近世嫁娶,遂有卖女纳财……以利求官”,直指婚宦勾结的功利本质。
四、权威文献佐证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明确定义:“婚宦,结婚与做官。旧时指借婚姻关系而谋取官职。”
- 王力《古代汉语》
在论及六朝社会时指出:“婚宦失类”成为士族维护特权的准则,即拒绝与门第不匹配者通婚或共事。
“婚宦”一词凝结了中国古代社会“婚姻政治化”的独特现象,其核心指向以婚姻为媒介的权力交换机制,是研究传统社会阶层流动与文化伦理的关键语料。
参考资料: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
-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第四册P128)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第4卷P347)
-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
- 颜之推《颜氏家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网络扩展解释
“婚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结婚与做官,常被用来指代人生中重要的社会身份转变或成年后的责任。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婚:指婚姻,即男女结为夫妇;宦:指仕宦,即进入官场任职。两者结合后,“婚宦”常被用于描述古代男子成年后需承担的两大人生任务——成家与立业。
2.文献用例
- 《宋书·郑鲜之传》提到,文皇帝因东关战役阵亡者无法归乡,仍允许其子弟继续婚宦,体现古代社会对家族延续与仕途的重视。
- 《颜氏家训·教子》中“年登婚宦,暴慢日滋”一句,指男子成年(达到婚宦年龄)后性格逐渐变得傲慢,侧面反映婚宦与成年的关联。
- 苏轼《与刘宜翁书》中“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则表达了个人对世俗责任(婚宦)的抗拒。
3.延伸含义
- 部分文献(如)提到“婚宦”可代指成年,因古代男子通常在适婚年龄(约20岁)同时考虑婚姻与仕途,两者被视为成年的标志。但此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权威性较高的来源仍以“结婚与做官”为主。
4.现代理解
- 该词现已罕用,多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其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传承与功名地位的重视,是理解传统文化中个人责任观的重要切入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书》《颜氏家训》等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逼拨兵不接刃藏拙曹官拆梢唱段乘鸾子宸筵侈傲赤参充伙殂逝稻庐擣衣石堤防飞马钱風習幅凑辅郡浮声切响伏事高谿光爱皇华幻怪戛釜撞瓮酱瓜儿交牒家世既廪静朴觭日九精据案冷金历官霖漉六奋六笙露光卖会猛禽妾人期集所倾首焭单诎辱驱突上智神封渗涸熟料树阴私纳体节托腔晩节香斜视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