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 、 湖北 兩省盛産稻米,兩 湖 豐收,則天下糧足。《古謠諺·湖廣諺》:“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 長江 轉輸便易,非他省比。”
“湖廣熟,天下足”是中國古代的一句農業諺語,主要源于明代,用于強調湖南、湖北地區(古稱“湖廣”)的糧食生産對全國的重要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諺語的字面意思是:若湖廣地區的糧食豐收,則全國糧食充足。其核心在于突出兩湖地區(湖南、湖北)作為全國糧食主産區的地位,尤其是稻米的生産能力。這一說法通過誇張手法,反映了湖廣地區在古代中國糧食安全中的關鍵作用。
起源
諺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古謠諺·湖廣諺》記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 南宋時期,長江中下遊農業已有發展,但明代中後期隨着垸田(圍湖造田)技術的推廣,兩湖平原逐漸取代蘇杭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
地理範圍
“湖廣”在明代為行省名,涵蓋今湖南、湖北全境及周邊部分地區,而諺語中的核心區域是洞庭湖平原。這裡土地肥沃、水系發達,加之長江水運便利,糧食可快速運往全國。
自然條件
兩湖地區地處亞熱帶,氣候濕潤,適合水稻種植,部分地區可實現“一年兩熟”,單位面積産量高于北方。
運輸便利性
長江貫穿湖廣地區,形成天然運輸網絡,使糧食能高效轉運至缺糧地區(如江南、北方),進一步鞏固了其“天下糧倉”地位。
如今,“湖廣熟,天下足”被賦予新内涵:
該諺語既是曆史經驗的總結,也體現了地理、經濟與政策的綜合作用。其核心邏輯為:湖廣地區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高産能力,通過長江水運形成全國性糧食供給網絡,成為古代至近代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石。
《湖廣熟,天下足》是一句諺語,意思是如果湖北和湖南這兩個地方有足夠的糧食産量,整個天下就不會有饑荒。
《湖廣熟,天下足》這句諺語中的漢字拆分部首為“水”、“廣”、“火”、“犬”。其中,“水”和“火”為一個部首,“廣”和“犬”為另一個部首。
以下是每個字的筆畫數:
湖 - 13畫
廣 - 3畫
熟 - 15畫
天 - 4畫
下 - 3畫
足 - 7畫
這句諺語最早出自明代朱權的《資治通鑒》。它形象地描述了湖北和湖南地區多水多糧,糧食豐富,因此不會出現饑荒的情況。
繁體字的寫法分别是:
湖 - 湖
廣 - 廣
熟 - 熟
天 - 天
下 - 下
足 - 足
在古代,這些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這裡給出一種古時候的寫法:
湖 - 湖
廣 - 広
熟 - 煑
天 - 天
下 - 下
足 - 足
這句諺語可用于例句:
湖廣熟,天下足,表示隻要湖北和湖南的谷物豐收,就能夠滿足全國人民的需求。
使用這些字可以組成以下單詞:
熟悉、湖泊、廣場、天空、足球
與這句諺語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與這句諺語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一草不生,四面楚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