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荊棘的意思、荊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荊棘的解釋

[thistles and thorns] 荊:荊條,無刺;棘,酸棗,有刺。兩者常叢生為從莽。也泛指叢生于山野間的帶棘小灌木

斬荊棘。——宋· 蘇洵《權書·六國論》

詳細解釋

(1).泛指山野叢生多刺的灌木。《老子》:“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漢 班昭 《東征賦》:“睹 蒲城 之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 晉 張載 《七哀》詩:“蒙籠荊棘生,蹊逕登童竪。”《醒世恒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我﹞跳出荊棘叢中,面都刺碎。” 陳其通 《萬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場:“山嶺上松柏挺立,石縫中荊棘繁茂,野菊盛開。”

(2).比喻奸佞小人。《楚辭·東方朔<七谏·怨思>》:“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 王逸 注:“荊棘多刺,以喻讒賊。”《文選·袁宏<三國名臣序贊>》:“思樹芳蘭,剪除荊棘。” 李善 注:“荊棘以喻小人。” 清 孫枝蔚 《句容題二顔公祠》詩:“殺公者 杞 非 希烈 ,有如荊棘損芝蘭。”

(3).比喻紛亂。《後漢書·馮異傳》:“為吾披荊棘,定 關 中。” 李賢 注:“荊棘,榛梗之謂,以喻紛亂。” 唐 劉長卿 《和袁郎中破賊後上太尉》詩:“ 剡 路除荊棘,王師罷鼓鼙。” 宋 陸遊 《<傅給事外制集>序》:“及 高皇帝 中興,雖披荊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會於行在。”

(4).喻艱險境地。 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詩:“龍種陷荊棘,未審存與亡。” 魯迅 《華蓋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狹谷、火坑。”

(5).芥蒂;嫌隙。 唐 孟郊 《擇友》詩:“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面結口頭交,肚裡生荊棘。” 唐 元稹 《苦樂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荊棘滿懷天未明。” 宋 蘇轼 《與劉宜翁書》:“胸中廓然,實無荊棘,竊謂可受先生之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荊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g jí,其含義可從以下多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含義

  1. 植物學定義
    荊棘原指兩種植物:
    • 荊:馬鞭草科落葉灌木(如黃荊、牡荊),枝條細長無刺。
    • 棘:鼠李科酸棗類植物,枝條多刺。
      兩者常混生于山野,形成帶刺灌木叢,阻礙通行,故合稱“荊棘”。

二、比喻意義

  1. 象征困難與艱險
    荊棘因多刺且叢生,常比喻人生或事業中的阻礙、困境,如“成功的路上布滿荊棘”。
    成語“披荊斬棘”即由此引申,形容克服重重困難。

  2. 代指奸佞小人或混亂局面
    在文學中,荊棘亦隱喻小人、紛亂或險惡環境。如《楚辭》以“荊棘聚而成林”諷刺讒賊當道。


三、文學與哲學引用


四、延伸用法


“荊棘”既指自然界的多刺灌木,又承載豐富的文化意涵,成為漢語中表達困境、挑戰與堅韌精神的典型意象。其雙重屬性使其在文學、哲學及日常語言中廣泛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荊棘:詞義、部首和筆畫

荊棘(jīng jí)指的是一種多刺的植物,主要用來形容困難、痛苦和麻煩的事物。

荊棘的部首為艸(草字頭),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荊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說文解字》中,荊棘被解釋為“山荊也”,表達了山地生長的多刺植物的含義。古人用荊棘來比喻叢生的荊棘,意味着困難和痛苦。

在繁體字中,荊棘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荊棘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西漢時期,有時會将棘寫作。不過,這種寫法已經不再常見,現代使用的是标準化的簡化字。

例句

1. 生活中常常會有荊棘坎坷,但隻要勇敢面對,我們一定能夠克服。

2. 他在事業上經曆了種種荊棘,但始終堅持不懈,最終取得了成功。

組詞

1. 荊棘叢:指密集叢生的多刺植物。

2. 茅塞頓開:形容一時的困惑和痛苦被解決後豁然開朗的感覺,有時可用來比喻突然明白事理。

近義詞

1. 障礙:指阻擋前進或發展的困難、問題。

2. 困境:形容陷入困難或無法擺脫的境地。

反義詞

1. 順利:形容事物發展或進行的過程中沒有困難或阻礙。

2. 平坦:形容道路或境地平整,沒有障礙或困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