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誇誇其談,能言善辯。《三國演義》第四三回:“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之誇辯之徒,虛譽欺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誇辯”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uā biàn(注音:ㄎㄨㄚ ㄅㄧㄢˋ),其核心含義為誇誇其談、能言善辯,但通常帶有貶義,指言語浮誇、缺乏實際能力的辯論或說辭。
詞義特點
該詞強調以華麗的言辭或詭辯掩蓋實際能力的不足。例如《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中,諸葛亮諷刺某些人“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正是對“誇辯之徒”的典型描述。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空談理論、缺乏實踐能力的場景。例如在辯論、謀略讨論中,若一方僅憑口才虛張聲勢,卻無實質對策,可被形容為“誇辯”。
近義延伸
與“紙上談兵”“華而不實”等詞有相似含義,均指表面言辭華麗但脫離實際的表現。
“誇辯”不僅體現語言能力,更暗含對行動力的否定,常用于文學或批評語境中,提醒人們注重言行一緻。
誇辯(kuā biàn)是一個漢字詞彙,由“誇”和“辯”兩個字組成。
下面分别解釋這兩個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誇:意為吹捧,表揚,贊美。由“大”(dà)和“太”(tài)兩個部首組成,總筆畫數為6。
辯:意為辯論,争辯,讨論。由“辛”(xīn)和“言”(yán)兩個部首組成,總筆畫數為8。
誇辯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族先民的智慧和智謀。它體現了人們在辯論中通過誇大事實、誇張言辭來達到自己的論點和目的的一種辯論技巧。
在繁體漢字中,誇辯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誇辯的寫法為「誇辨」。這個寫法與現代寫法相近,隻是在發音上有一定差異。
以下是一些誇辯的例句:
1. 他在辯論中誇辯,卻缺乏實質性的證據。
2. 這位演講者善于誇辯,每次演講都能引起觀衆的熱烈反應。
3. 這個廣告片采用了誇辯手法,吸引了很多消費者關注。
其他一些與誇辯相關的詞彙包括:
組詞:誇張、辯論、辯解、誇口、誇耀。
近義詞:吹噓、誇大、渲染。
反義詞:實事求是、客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