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韪的意思、五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韪的解釋

亦作“ 五是 ”。亦作“ 五氏 ”。猶言五者。指雨、暘、燠、寒、風五種氣候。《書·洪範》:“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敍。”《後漢書·荀爽傳》:“五韙鹹備,各以其敍矣。” 李賢 注:“韙,是也……五是來備,各以其敍也。”《後漢書·李雲傳》:“臣聞皇後天下母,德配坤靈,得其人則五氏來備,不得其人則地動搖宮。” 晉 張華 《食舉東西廂樂詩》之七:“五韙來備,嘉生以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韪”是漢語中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詞源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1. 詞義構成 “五”表數量,“韪”本義為“是、正确”,《說文解字》釋“韪”為“是之言也”。組合後,“五韪”特指被古人認可的五種正确準則,多用于評價曆史事件或人物行為是否符合禮制規範。

  2. 文獻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五韪”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十一年》杜預注,指代“儀、正、直、分、度”五類禮法标準,用于評判國家重大決策的合法性。例如春秋時期諸侯會盟時,需以“五韪”衡量盟約是否符合周禮。

  3. 文化内涵 《中國哲學大辭典》指出,“五韪”在先秦政治倫理中具有“正名定分”的功能,與“五過”(五種過失)形成對照,體現古代“禮治”思想對行為準則的系統化歸納,強調社會秩序與道德規範的雙重約束。

  4. 現代應用 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收錄該詞時,着重說明其作為“古代禮制評判體系”的特性,常見于史書對典章制度的評述,如《漢書·藝文志》中“考五韪以立制”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五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1.詞義解釋

“五韪”亦寫作“五是”或“五氏”,指雨、暘(晴)、燠(暖)、寒、風五種自然氣候現象。這五種氣候在古代被視為重要的自然征兆,與農事、政令等密切相關。

2.文獻出處

3.延伸含義

古人認為這五種氣候的調和與否反映了天意或統治者的德行,因此常與政治、倫理關聯。例如《後漢書·李雲傳》提到“五氏來備”對應“皇後之德”,反之則“地動搖宮”,暗含天人感應思想。

4.同義詞與變體

不同文獻中寫法略有差異,如“五氏”或“五是”,但核心均指向五種氣候現象,屬古代自然哲學中的重要概念。

“五韪”是古代對自然氣候的統稱,既具氣象學意義,又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如需更深入考據,可查閱《尚書》《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話文百辛飙驅敝棄彩絲層報春明大忠祠大做文章斷頭鬼服降高勁擱誤盥颒關系鬼狐猶鬼區鼓率畫絹混夷甲蟲夾發剪傷交搆積刼禁察驚駭金石之言進退可度酒社空郄理據羅阇率遵茅茨不翦卯飲明潤民無信不立捏揣牛山客偏定破漏裒藝氣體吸收遒整儒林丈人潸怅山公倒載哨見深根固蒂詩譽數點水牀殊深轸念桃門梯己錢屯農文臣屋頂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