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柝的意思、鳴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柝的解釋

敲擊梆子使發聲。常用以巡夜和聚衆。 唐 符載 《士洑鎮保甯記》:“向至暮夜,則漁者唱,樵者和,蕩蕩然罷鳴柝吠犬之驚。” 宋 範成大 《次韻知郡安撫九日南樓宴集》之三:“萬隴登禾新霽色,千村鳴柝舊寒煙。”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炊熟則鳴柝聚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柝

一、釋義

“鳴柝”指古代巡夜時敲擊木梆以報時或警示的行為。“鳴”意為發出聲響,“柝”特指打更用的木梆(梆子),合稱表示通過敲擊梆子傳遞信號。此詞多用于描述夜間治安、軍營巡守或城門啟閉時的制度性聲響,常見于文言詩文。

二、字義溯源

  1. “柝”的本義

    “柝”為形聲字,從木、斥聲,本指古代巡夜用的實心木梆。《說文解字·木部》釋:“柝,判也。從木,斥聲。”段玉裁注:“判木為兩片,中空旁有柄,擊之以報警。”其形制多為中空木筒或硬木塊,敲擊時聲音清脆穿透力強,便于夜間遠傳。

  2. “鳴”的動作性

    “鳴”強調主動發聲,《玉篇·鳥部》載:“鳴,聲也。”此處引申為敲擊動作産生的聲響,凸顯“柝”作為工具的警示功能。

三、功能與典源

  1. 巡防報時

    古代城市實行宵禁,專人(如“更夫”)按更次鳴柝,既報時辰亦示警戒。《周禮·天官·宮正》載“夕擊柝而比”,鄭玄注:“柝,戒守者所擊也。”印證其治安用途。

  2. 軍事應用

    軍營中鳴柝為紀律象征。《木蘭詩》中“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金柝”即金屬梆子,指代嚴整的戍邊生活。

四、文獻例證

五、現代關聯

“鳴柝”屬曆史詞彙,今已少用,但“柝”作為文化符號仍見于“擊柝”“金柝”等文言引用,或用于形容傳統夜間報時機制。其文化意涵在研究中常關聯古代城市管理、軍事制度等領域。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3.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樂府詩集·木蘭詩》(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鳴柝”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語境,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1.基本釋義

“鳴柝”指敲擊梆子(古代木制打擊器具)發出聲響,常用于夜間巡防或召集民衆。其中,“鳴”為發聲動作,“柝”即梆子,是古代報時或警戒的工具。

2.結構與用途分析

3.引證與文學關聯

唐代符載在《士洑鎮保甯記》中描述:“向至暮夜,則漁者唱,樵者和,蕩蕩然罷鳴柝吠犬之驚。”此句通過“鳴柝”與自然聲響的對比,烘托出安甯的夜晚氛圍。

4.相關擴展

“鳴柝”反映了古代社會的生活場景與治安管理方式,兼具實用功能和文化意象。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曆史背景,可查閱《全唐詩》等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家傲逸白當半球采圻采區殘兇恻動徜徉懲禦慈容次題締緝多早鵝管石貳節府丞哥利拉廣巨鬼傘估評箍桶還本繼進戢智控所狂鄙落下樂志靈休镂空魯學旅泊蒙睃冥目腦電圖瓯脫匹耦洽汗錢本青水皂白瑞夢若敖上囿蛇蟺慎比食膠蟲手巾把守境叔先酸懷羰基陶令株特起天波鐵船體統萬象威榮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