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妃礼服。画翚者为褘衣,画鹞者为褕翟。见《周礼·天官·内司服》 郑玄 注。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悲黼筵之移御,痛翬褕之重晦。” 唐 杜甫 《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珩珮是加,翬褕克备,先德后色,累功居位。” 仇兆鳌 注:“画鸡雉于王后之服曰翬褕。”
“翚褕”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由“翚”和“褕”二字组成:
翚(huī)
指一种羽毛五彩的野鸡(雉),引申为色彩华丽、鲜艳的样子。《诗经·小雅》中有“如翚斯飞”,形容建筑或服饰的华美飞扬。
褕(yú)
原指一种直裾的单衣(短袍),后泛指华美的衣裳。例如“襜褕”即古代一种宽松的长衣。
组合“翚褕”:
通常指装饰有翚鸟纹样的华美长衣,属于古代贵族女性礼服的一种。这类服饰常见于祭祀、重要典礼等场合,象征身份尊贵,纹饰多取雉鸟的绚丽意象以突显庄严与美感。
由于该词在现代使用极少,具体语境需结合古代文献(如《周礼》中对服饰制度的描述)进一步分析。若涉及具体出处,建议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精准解读。
《翚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意思是指鸟飞得很高远。这个词用来形容鸟儿的飞翔高度,常常表示鸟儿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空之中。
《翚褕》的拆分部首是羽,分别有4个和14个笔画。
《翚褕》这个词的来源比较古老,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鹤鸣》这篇古代诗歌中,其中有一句“翚褕衡阳,集于苞栗”,意思是指大鸿雁飞翔在衡阳地区,并聚集在苞栗树上。后来,这个词逐渐被使用,并引申为形容鸟儿高飞的意义。
《翚褕》的繁体字为「翬蓣」。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翚褕」这个词的字形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区别。
1. 鹰在高空中翚褕,展示着它的雄风。
2. 大雁在秋天南徙时,总能看到它们翚褕的身影。
组词:翚翔、翚飞、翚翼。
近义词:翱翔、飞翔、翱然。
反义词:低飞、下降、下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