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沒有辦法,無法可施。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三:“他懶得真有程度。清早是死不起床的,點名時監學向床上去拉他,也拉他不動,監學把他也沒可奈何。” 許傑 《大白紙》:“回頭看到嶺頭,他們還在看着,向他丢石塊。他沒可奈何的走了。” 朱自清 《那裡走·我們的路》:“所以那些沒法奈何的人,我想都将向這三條路裡躲了進去。”
“沒可奈何”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éi kě nài hé,表示沒有辦法、無法可施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面對困境時無計可施的無奈心情。
基本含義
指因客觀條件或自身能力限制,完全找不到解決途徑,隻能被動接受現狀。例如郭沫若在《反正前後》中描述監學對學生賴床“沒可奈何”,或許傑《大白紙》中面對他人挑釁時的無力感。
用法與語境
與“無可奈何”的關聯
“無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是更常見的成語,兩者意義相似,均表示無計可施。區别在于:
使用建議
現代漢語中“無可奈何”使用更廣泛,而“沒可奈何”多出現于文學作品或特定方言中。例如日常表達“我實在無可奈何”更自然,而“沒可奈何”可能顯得文雅或地域化。
“沒可奈何”生動刻畫了束手無策的狀态,其文學性與口語化特質使其在特定語境下更具表現力。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沒可奈何」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情無法改變,感到無可奈何。
拆分部首和筆畫:沒(一),可(口,丁),奈(大,奴),何(人,口)。
來源:成語「沒可奈何」的出處最早可以追溯到《後漢書·董賢傳》。在這個故事中,董賢曾經奉承過當時的太子劉弗陵,但是劉弗陵因為董賢與其他人恢複關系而不滿意,于是賞賜給董賢一把玉劍。董賢收到之後,對這種變故無法抗拒,因此發出了「沒可奈何」的感歎。
繁體:沒可奈何
古時候漢字寫法:沒可奈何
例句:面對他的病情,醫生也沒可奈何,隻能盡力緩解症狀。
組詞:無可奈何、沒頭沒腦、無法無天
近義詞:無可奈何、束手無策、無計可施
反義詞:有可奈何、有解決辦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