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糊塗蟲。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這個糊塗蛋!是誰打來的?” 夏衍 《秋瑾傳》第二幕:“姓 孫 的校長是個糊塗蛋,什麼也不知道。”
“糊塗蛋”是一個口語化的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頭腦不清醒、不明事理的人,帶有貶義或戲谑意味。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定義
指思維混亂、行為缺乏邏輯的人,常被用來責備或調侃對方不明事理。例如《文明小史》中的用法:“糊塗蛋!你也幫著人家來怄我嗎?”
近義詞
與“糊塗蟲”類似,但兩者在部分方言中存在細微差異。例如,在河南平輿方言中,“糊塗蛋”多指成年人的頑固糊塗,而“糊塗蟲”則多用于青少年,暗示其尚有改進空間。
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語氣與適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非正式場合,語氣較強烈,但也可在熟人之間作為調侃。需注意語境,避免冒犯他人。
“糊塗蛋”是一個生動且略帶幽默的貶義詞,需根據具體語境謹慎使用。若需更學術化的表達,建議使用“不明事理”“思維混亂”等中性詞彙。
糊塗蛋,是一個常用的詞語,一般用來描述某人做事或說話不夠清楚、明确,容易搞混的狀态或性格特點。
糊塗蛋的構成元素是“糊”和“塗蛋”。其中,“糊”的部首是米,總計有12畫,“塗”的部首是水,總計有10畫,而“蛋”的部首是虍,總計有6畫。
“糊塗蛋”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糊塗蛋”最早被用作形容人的狀态時,指的是人腦子裡面思維混沌,對事物的認知模糊。後來,這個詞漸漸演變為形容一個人說話或行動不清晰,容易搞混的意思。
“糊塗蛋”的繁體寫法是「糊塗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今天有所不同,所以“糊塗蛋”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古時候“糊”是采用“鬼”字旁加“米”字旁的寫法,而“塗”則是采用“水”字加“餘”字旁的寫法。
1. 他真是個糊塗蛋,老是把東西弄丢了。
2. 這位老師講話太糊塗蛋了,一會兒說這個,一會兒又說那個。
糊塗、糊塗蟲、糊塗事、糊塗賬
迷糊、糊裡糊塗、昏頭昏腦
聰明、明智、機智
總之,“糊塗蛋”是一個有趣的詞語,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和使用。它形象地描繪出了一個人糊塗、迷糊的狀态,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希望大家在適當的場合能夠運用這個詞來形容自己或他人的狀态,增添一些樂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