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儉時的意思、儉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儉時的解釋

歉收的時日。 唐 劉禹錫 《謝恩賜粟麥表》:“臣初到所部,便遇儉時。今蒙聖慈,特有振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儉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較少,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儉時(jiǎn shí)指歉收的時日,即農作物收成不好的時期。這一含義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因自然災害或社會動蕩導緻的糧食短缺情況。


二、出處與例證

  1. 唐代劉禹錫《謝恩賜粟麥表》
    文中提到:“臣初到所部,便遇儉時。今蒙聖慈,特有振恤。” 此處的“儉時”直接指代災荒時期,并提及朝廷的赈濟措施。

  2. 宋代詩詞中的引用
    如梅堯臣詩句“飲啄不計豐儉時”,通過對比“豐”“儉”兩種時期,強調生存的艱難。


三、相關字詞解析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使用“荒年”“歉收期”等替代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謝恩賜粟麥表》原文或宋代相關詩詞。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儉時

儉時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儉和時。儉字的部首是亻,筆畫數為9;時字的部首是日,筆畫數為10。

來源

儉時一詞源自《論語·雍也》中的一句話:“儉而不廢,舍不得其生也”。意思是在適當的時候節省,不浪費。這個詞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節儉文化和智慧。

繁體

儉時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儉時”,字形保持相同,隻是書寫方式上有所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儉時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根據不同的曆史時期和書法風格,漢字的形态和筆畫有所不同。然而,對于儉時這個詞來說,其基本的字形和意義保持一緻。

例句

1. 老祖宗教導我們要儉時,不可鋪張浪費。 2. 他一直秉持着儉時的原則,從不浪費時間。

組詞

儉樸、節儉、省儉、持儉

近義詞

節約、節省、勤儉

反義詞

奢侈、浪費、揮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