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灰之泯滅。謂消亡。 唐 李翺 《答皇甫湜書》:“身卑處下,澤不能潤物。恥灰泯而燼滅,又無聖人為之發明,故假空言,是非一代,以傳無窮。”
“灰泯”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灰泯”讀作huī mǐn,意為“如灰之泯滅”,指事物像灰燼一樣消散、消亡。該詞多用于形容徹底消失或湮滅的狀态,常見于古文語境。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唐代李翺的《答皇甫湜書》:“恥灰泯而燼滅,又無聖人為之發明,故假空言,是非一代,以傳無窮。”。作者通過“灰泯”表達對自身思想可能消亡的擔憂,并強調通過文字流傳後世的重要性。
字義拆解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學術讨論中,例如:
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百度百科)均未收錄該詞的近義詞或反義詞,可見其使用範圍較窄。如需更詳細例證,可參考唐代文獻或古文研究資料。
灰泯,是一個漢字詞,意為灰盡消失。
該字的部首是火字旁,共有11個筆畫,拆分為“火”和“民”兩個部分。
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乃去玺瑞而猶泯其過也。”意思是指玺狀的祥雲去了,過去的喜事消失了。
在繁體字中,灰泯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古時候,漢字拼音寫法是“guǐ mǐn”。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當時我們的友誼已經灰泯了。
2. 隨着時間的流逝,他們的愛情漸漸灰泯。
3. 過去的榮耀如今已經灰泯了。
一些與“灰泯”相關的組詞有:
1. 灰燼:灰燼是指燃燒後所剩餘的殘餘物。
2. 消失:消失是指不再存在或失敗地終止。
3. 失散:失散是指分離,失去了聯繫。
與“灰泯”相近義的詞語有:
1. 灰飛煙滅:灰飛煙滅形容事物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2. 無影無蹤:無影無蹤指事物隨即消失,沒有任何痕迹或線索顯示。
3. 不複存在:不複存在表示已經徹底消失,不再存在。
與“灰泯”相反義的詞語有:
1. 熊熊燃燒:熊熊燃燒形容火焰猛烈燃燒的樣子。
2. 生生不息:生生不息表示生命源源不斷地延續下去。
3. 持久存在:持久存在表示長時間地存在下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