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記·郦生陸賈列傳》:“ 沛公 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韓愈 《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猶思脫儒冠,棄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傳》:“﹝ 鄧生 ﹞詬公謂:‘若乃養馬,而我職弟子員,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宋 王禹偁 《謝宣賜表》:“儒冠之榮,無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蕭赓九北歸》詩:“ 長幹 一見喜且悲,儒冠端被虛名誤。”
“儒冠”一詞的含義可以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文化内涵
三、典型例證
建議需要查看更多典故出處或文學用例,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儒冠》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崇尚和影響力。它代表着儒家學說的盛行和威望,意味着人們對儒家價值觀的尊重和推崇。
《儒冠》的部首是冠(頭蓋骨),它位于邊旁部首位置。
《儒冠》的筆畫數目共有11畫。
《儒冠》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儒家學說的盛行時期。在這個時候,儒家思想在中國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士們有時候被人們稱為“儒冠之士”,以示對他們的尊敬和崇拜。
《儒冠》的繁體字為「儒冠」。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變化。但是,《儒冠》這個成語的字形在古代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與現代漢字基本保持一緻。
他是學校裡的“儒冠之才”,在學術和德行上都非常出色。
儒家、冠冕堂皇、冠絕一時
儒學盛行、儒風盛世
疏于儒教、非儒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