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蚘厥”。蛔蟲病。 漢 張仲景 《傷寒論·太陰病》:“蛔厥者……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醫宗金鑒·張仲景<金匮要略·跌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蚘厥者,當吐蚘,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丸主之。”注:“蚘厥者,謂蚘痛手足厥冷也。”
蛔厥是中醫術語,指因蛔蟲感染引起的急性病症,以腹痛、四肢發冷為主要特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蛔厥源于中醫經典文獻,描述蛔蟲在體内活動引發的劇烈反應。其核心特征是:
根據《傷寒論》《金匮要略》等古籍記載,蛔厥表現為:
蛔厥的發生與以下因素相關:
傳統中醫以烏梅丸為主方(出自《傷寒論》),通過酸味安蛔、溫髒驅蟲的原理緩解症狀。現代醫學則需結合驅蟲藥或外科手段處理嚴重感染。
蛔厥近似于蛔蟲性腸梗阻或膽道蛔蟲症,常見于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需注意飲食衛生與定期驅蟲。
《蛔厥》是一個漢字詞語,讀作“huí jué”,意思是肚子裡的絞痛。
拆分部首和筆畫:蛔字的部首是蟲字旁,厥字的部首是廠字底,蛔字有8畫,厥字有7畫。
來源:《蛔厥》這個詞的來源于古代醫學著作《黃帝内經》中的《素問·生氣通天論》一篇,用來形容一種疾病症狀。
繁體:古時的繁體寫法是「蛔厥」。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蛔厥」一詞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但意思和發音相同。
例句:他感到肚子裡一陣蛔厥,痛得直捂着。
組詞:蛔蟲,蛔蟲病,厥病,厥證等。
近義詞:疼痛,絞痛,劇痛。
反義詞:無痛,舒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