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形容紛亂不堪。《朱子語類》卷五一:“隻當 商 之季,七颠八倒,上下崩頽。”《水浒傳》第二四回:“小人先妻……是件件都替的小人:如今不幸他殁了,已得三年,家裡的事,都七颠八倒。”《說唐》第五六回:“俺好好一座江山,被你弄得七颠八倒。”
(2).謂失去常态。《水浒傳》第四五回:“這一堂和尚見了 楊雄 老婆這等模樣,都七颠八倒起來了。”《金6*瓶6*梅詞話》第八回:“那衆和尚見了 武大 這個老婆,一個個都昏迷了佛性禪心,一個個多關不住心猿意馬,都七颠八倒,酥成一塊。”
(3).猶言颠三倒四。《水浒傳》第九五回:“ 林沖 、 徐寧 忙問何處軍馬, 耿恭 七颠八倒的説了兩句, 林沖 、 徐寧 急同 耿恭 投大寨來。”
(4).猶言懵頭轉向。 明 高明 《琵琶記·再報佳期》:“叵耐一個秀才,老婆與他不要,别人見了媒婆,歡歡喜喜,他反和我尋争尋鬧,老相公又不肯幹休,隻管在家囉唣,把媒婆放在中間,旋得七颠八倒。” 錢鐘書 《圍城》四:“這妞兒的本領真大,咱們倆都給她玩弄得七颠八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七颠八倒漢語 快速查詢。
“七颠八倒”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事物或狀态極度混亂、失去常态,帶有貶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既反映漢語的生動性,也體現佛教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其從禅宗玄機到生活化表達,展現了語義的豐富演變。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水浒傳》《朱子語類》等原著,或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權威釋義來源。
七颠八倒是一個成語,意為非常混亂或十分錯亂。它由“七”和“颠倒”兩個詞組成。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兩個部分。
七的拆分部首是一,它的筆畫數是一;颠的拆分部首是頁,它的筆畫數是十;倒的拆分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數是二。
《七颠八倒》最早見于明朝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故事中,七颠八倒描繪了一個混亂、錯亂的場景。該成語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成為了一個形容混亂或錯亂的固定詞組。在繁體漢字中,七颠八倒的寫法與簡體保持一緻。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明确規定,所以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寫法。然而,根據曆史文獻記載,七颠八倒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今天的寫法相差無幾。
1. 他的書架上七颠八倒地堆滿了各種書籍。
2. 考試前的複習讓我的思緒七颠八倒。
3. 他們的交通規則七颠八倒,完全沒有秩序。
1. 七嘴八舌:形容許多人說話聲音雜亂而且高聲。
2. 一落千丈:形容情況從好到壞、由高到低迅速下降。
亂七八糟、雜亂無章
井井有條、井然有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