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倉。《禮記·月令》:“﹝孟秋之月﹞築城郭,建都邑,穿竇窖,脩囷倉。” 唐 陸龜蒙 《村夜》詩:“耕稼一以微,囷倉自然罄。” 清 顧炎武 《贈于副将元剀》詩:“囷倉禾百廛,趨走僮千指。”
“囷倉”是古代漢語中表示糧倉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詞義演變 古代嚴格區分糧倉形制(圓為囷,方為倉),但現代已統稱倉庫。該詞常見于古籍文獻,如唐代陸龜蒙《村夜》詩"囷倉自然罄"即用此典。
文化内涵
該詞屬于書面用語,現代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中。其構詞方式體現了漢字"形義結合"的特點,通過建築形制區分倉儲功能。
囷倉(qūn cā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倉庫、谷倉。它的意思是專門儲存糧食等物品的場所。
囷倉的拆分部首是“囗”(囗字部),它是漢字中的一個偏旁部首,表示圍繞、封閉的意思。囷倉的總筆畫數為8畫。
囷倉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最早的記載可追溯到《爾雅》一書中,而後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并由此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
在繁體字中,囷倉的寫法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形态,隻是筆畫結構更加複雜。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囷倉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别。然而,無論是怎樣寫的,囷倉的基本意義和含義都沒有改變。
1. 這座倉庫已經裝滿了谷物。
2. 農夫将糧食儲存在囷倉中,防止它們被風雨侵蝕。
組詞:囷谷(qūn gǔ)、谷倉(gǔ cāng)、盛谷(chéng gǔ)
近義詞:倉庫、儲藏室、糧倉
反義詞:流動、散失、空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