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隱瞞缺點或錯誤。疾,毛病,缺點。《穀梁傳·成公九年》:“ 晉 欒書 帥師伐 鄭 ,不言戰,以 鄭伯 也……為親者諱疾。” 範甯 注:“ 鄭 兄弟之國,故謂之親,君臣交兵,病莫大焉,故為之諱。”
“諱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是隱瞞缺點或錯誤。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穀梁傳·成公九年》,原文提到“為親者諱疾”,指為親近的人避諱缺點。範甯注中進一步解釋,因鄭國是兄弟之國,故需隱晦其“君臣交兵”的過失。
- 企業若對管理漏洞“諱疾”,終将釀成大患。
- 心理問題不可諱疾,需積極尋求專業幫助。
“諱疾忌醫”是更廣為人知的衍生成語,完整釋義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用法或例句,可參考來源網頁。
《諱疾》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隱藏或隱瞞弊病或缺陷。這個詞常用來形容人們在說話或行動中不願意承認或公開某些問題或困難。
《諱疾》這個詞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言語相關。它由14個筆畫組成。
《諱疾》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了秦始皇在法治方面存在的問題。此後,這個詞被用于描述隱藏問題或弊病。
《諱疾》的繁體字為「諱疾」。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諱」字的上部分常常是「言」字,下部分是「己」字,表示對自己的弊病或缺陷進行隱瞞;「疾」字的上部分是「病」字,下部分是「犬」字,表示疾病的隱瞞。
1. 他一直諱疾不言,對于自己的錯誤從不承認。
2. 這個政府諱疾不言,拒絕公開他們的財務狀況。
1. 諱疾不省:指對自身的弊病或錯誤缺乏認識和省察。
2. 疾言厲色:形容說話直截了當,态度嚴厲。
3. 諱言:指對真相或某個問題的隱瞞。
1. 閃爍其詞:指在言語中含糊其辭,不直接回答。
2. 隱瞞:指故意隱藏或掩蓋某個事實或真相。
揭露:指公開或暴露某個事實或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