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取具的意思、取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取具的解釋

(1).謂領取備辦。《周禮·地官·泉府》:“凡國事之財用取具焉。歲終則會其出入,而納其餘。”

(2).謂置辦。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牲酒瘠酸,取具臨時,水陸之品,狼藉籩豆。” 宋 陸遊 《閏二月二十日遊西湖》詩:“豈如吾曹淡相求,酒肴取具非預謀。”

(3).用作備位充數。 宋 秦觀 《謀主》:“所謂幕府從事者,往往皆闒茸取具之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取具”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其核心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語素“取”和“具”來理解:

  1. 核心釋義:

    • 取: 動詞性語素,表示“拿”、“獲得”、“采用”、“選取”等動作。
    • 具: 名詞性語素,本義指“器具”、“工具”,引申為“具備”、“準備”、“置辦”、“陳述”等含義。
    • 合義: “取具”通常表示“取用、置辦(所需之物)” 或“準備、具備(某種條件或物品)”。它強調的是為達到某種目的或滿足某種需要而主動去獲取、準備相應的東西(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條件)。
  2. 具體用法與語境:

    • 表示置辦物品: 指獲取、準備所需的器具、物品或物資。
      • 例:使者至,需取具車馬糧草。(使者到了,需要置辦車馬糧草。)
    • 表示具備條件: 指使某種必要的條件得以成立或準備好。
      • 例:事雖可行,然經費未取具。(事情雖然可以辦,但經費還沒有準備好/到位。)
    • 表示準備陳述/開列: 在更特定的語境下(尤其在古代公文或法律文書中),可指準備好陳述内容或開列清單。
      • 例:犯人取具供狀。(犯人準備好/呈上供詞。)
  3. 與現代漢語的關聯:

    • “取具”在現代漢語中基本被更常用的詞語所取代,如“準備”、“置辦”、“備齊”、“具備”、“獲取” 等。
    • 它主要保留在曆史文獻、仿古作品或特定專業領域(如法律史、文獻學)的叙述中。理解它有助于閱讀古籍。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 對“取具”有明确收錄和釋義。其解釋印證了“置辦;具備”的核心含義,并提供了古代文獻中的用例。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或 線上版(如漢典 zdic.net 等權威線上詞典平台通常會引用《漢語大詞典》的内容,但需注意線上平台本身是二次引用)。
  2.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 編): 雖然“取具”整體更偏向實義,但該詞典在解釋相關虛詞或結構時,可能會涉及“取”和“具”的用法組合,有助于理解其構成和語法功能。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
  3. 《王力古漢語字典》(王力 主編): 該權威字典分别對“取”和“具”有詳盡解釋,理解這兩個字的古義是理解“取具”複合詞的基礎。“取”有“拿取、采用”義,“具”有“準備、備辦、陳述”義,組合起來即指向“取用備辦”之意。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

“取具”是一個文言複合詞,主要含義是置辦所需物品 或使必要條件得以具備。其核心在于為特定目的而主動進行獲取或準備的動作。在現代漢語中,它已被“準備”、“置辦”、“具備”等詞取代,主要用于理解古籍或特定語境。

需注意: 因其文言性質,理解“取具”必須緊密結合上下文。

網絡擴展解釋

“取具”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三種主要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領取備辦
    指按照需求領取并準備物品。例如《周禮·地官·泉府》中提到:“凡國事之財用取具焉”,即國家事務所需的財物需通過此方式籌備。

  2. 置辦
    表示主動購置或安排事物。如唐代韓愈在《南海神廟碑》中描述:“牲酒瘠酸,取具臨時”,指臨時置辦祭祀用品;陸遊詩句“酒肴取具非預謀”也體現此義。

  3. 備位充數
    引申為“湊數”或“虛占職位”,含謙遜或貶義。宋代秦觀的作品中曾有此類用法。

二、古籍與現代用例

三、總結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特定文獻或仿古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核心圍繞“籌備、置辦、充數”展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南海神廟碑》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安車輭輪笨口拙舌殘兵沖脈創世紀椎魯醇酒寸口盜丘大絃釣艇雕章琢句締盟對檻兒二娥告吹哥巴文還至毫無遜色橫肉槐安國活結頭翦水花界疆讦言季節即景金較棘榛鋸子曠世逸才愧窘老厭物鹿帻貓竹蜜蜂窩怒目切齒女床濆沸平政鞘室清景瓊弁赇讬權使如喪考妣塞嘿山胡省愆居石甗水精天阃天命有歸團體操未應五量物美價廉怃然五怸詳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