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緑lù) 清 代兵制。 清 代除原有八旗兵外,又另募 漢 人編成軍隊,用綠旗,稱為綠旗兵或綠營兵。《清史稿·兵志二》:“緑營規制,始自前 明 。 清 順治 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營制。緑營之制,有馬兵、守兵、戰兵。戰、守皆步兵,額外外委皆馬兵。綜天下制兵都六十六萬人……自 康熙 征三藩時,用旗、緑兵至四十萬。 雲 貴 多山地,緑營步兵居前,旗兵繼之,所向輒捷。其後平定 準部 、 回疆 、 金川 ,鹹有勛績。”
“緑營”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政治區分解釋:
一、清代兵制中的“緑營”
定義與構成
緑營(讀作lù yíng)是清代由漢人組成的常備武裝力量,因使用綠色旗幟得名,又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其建制始于順治年間,作為八旗兵的補充,主要負責地方駐防、治安維護等任務。
兵種與規模
緑營分為馬兵、守兵、戰兵三類,總兵力在康熙年間達66萬人,曾參與平定三藩、準噶爾等戰役。其編制延續明代衛所制度,但戰鬥力逐漸衰退,清末被新軍取代。
二、現代台灣政治中的“綠營”
在當代台灣語境中,“綠營”(讀作lǜ yíng)指以民進黨為核心的泛綠政治聯盟,因民進黨黨旗為綠色而得名,主張“台灣主體意識”,與泛藍陣營(國民黨等)對立。
該詞需根據讀音和背景區分——清代“緑營”為軍事制度,現代“綠營”屬政治概念。若需進一步考證清代兵制細節,可參考《清史稿·兵志》等史料。
緑營(lǜ yíng)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緑”意為綠色,“營”意為軍隊或營地。因此,緑營的總體意思是“綠軍”或“綠營地”。
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曆史上的軍事編制。中國古代有紅、綠兩個主要的軍旗顔色,代表了兩個不同的軍隊。綠色軍隊通常是指自願參軍、自組織或地方招募的部隊。
在漢字拆分部首方面,緑的部首是“艹”(草字頭部首),而營的部首是“木”(木字頭部首)。
根據筆畫的計算,緑有12畫,而營有15畫。
繁體寫法中的緑營是「綠營」。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緑的上部常常寫成「彳」,表示行進的意思,而營則是由「院」和「呂」組成,表示搭建軍營的含義。
1. 這支緑營是軍隊中的一大亮點。
2. 這個地區建立了一座緑營,以保護環境。
緑營可以組成一些相關詞語:
- 緑營軍隊(lǜ yíng jūn duì):綠色軍隊
- 緑營地(lǜ yíng dì):軍營地
- 緑營旗(lǜ yíng qí):綠色旗幟
在意思上與緑營相近的詞語是緑色部隊,而與緑營相反的詞語是紅營(紅色軍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