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緑營的意思、緑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緑營的解釋

(緑lù) 清 代兵制。 清 代除原有八旗兵外,又另募 漢 人編成軍隊,用綠旗,稱為綠旗兵或綠營兵。《清史稿·兵志二》:“緑營規制,始自前 明 。 清 順治 初,天下已定,始建各省營制。緑營之制,有馬兵、守兵、戰兵。戰、守皆步兵,額外外委皆馬兵。綜天下制兵都六十六萬人……自 康熙 征三藩時,用旗、緑兵至四十萬。 雲 貴 多山地,緑營步兵居前,旗兵繼之,所向輒捷。其後平定 準部 、 回疆 、 金川 ,鹹有勛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綠營,在漢語詞典角度解釋,指清朝時期的一種軍事組織,主要由漢族士兵組成,區别于滿族主導的八旗軍。該詞源于“綠旗兵”,因軍隊使用綠色旗幟而得名,負責地方駐防、治安維護和邊疆防禦等任務。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詞義

綠營(或寫作“緑營”)作為漢語詞彙,本義指清朝的常備漢軍部隊。在《漢語大詞典》中,定義為“清代漢人的正規軍隊,以綠旗為标志,故稱綠營兵”。該詞由“綠”(指綠色旗幟,象征漢族軍隊)和“營”(指軍營或軍事單位)組合而成,強調其組織結構和功能。曆史上,綠營兵員多來自招募漢人,職責包括鎮壓叛亂、戍守要塞及輔助八旗軍,體現了清朝“以漢制漢”的軍事策略。來源:《漢語大詞典》。

曆史背景與演變

綠營制度起源于明末清初,繼承明朝衛所制,于順治年間正式确立。據《清史稿》記載,綠營鼎盛時期兵力達60餘萬,分駐全國各省,由總督、巡撫節制,成為清朝維持統治的重要力量。19世紀後,隨着近代化改革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綠營逐漸衰落,于清末被新軍取代。這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但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學術讨論,用以描述清代軍事史。來源:《清史稿》。

用法與相關詞

在漢語語境中,“綠營”常用于曆史叙述或文學作品中,例如在小說《紅樓夢》間接提及清代軍事制度時,隱含綠營的背景。相關詞彙包括“八旗”(滿族軍隊)、“湘軍”(晚清漢族民兵),這些詞共同反映了清代軍事體系的二元結構。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來源:曆史文獻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緑營”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現代政治區分解釋:

一、清代兵制中的“緑營”

  1. 定義與構成
    緑營(讀作lù yíng)是清代由漢人組成的常備武裝力量,因使用綠色旗幟得名,又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其建制始于順治年間,作為八旗兵的補充,主要負責地方駐防、治安維護等任務。

  2. 兵種與規模
    緑營分為馬兵、守兵、戰兵三類,總兵力在康熙年間達66萬人,曾參與平定三藩、準噶爾等戰役。其編制延續明代衛所制度,但戰鬥力逐漸衰退,清末被新軍取代。

二、現代台灣政治中的“綠營”
在當代台灣語境中,“綠營”(讀作lǜ yíng)指以民進黨為核心的泛綠政治聯盟,因民進黨黨旗為綠色而得名,主張“台灣主體意識”,與泛藍陣營(國民黨等)對立。

該詞需根據讀音和背景區分——清代“緑營”為軍事制度,現代“綠營”屬政治概念。若需進一步考證清代兵制細節,可參考《清史稿·兵志》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頭而新摽抶熛鸷踣鹿餐芝長安癡長叱名斥鷃淙鑿蕩蠲地客敵飲渎神耳旁風繙閲飛雹飛砂轉石風清弊絕豐衍膚俗攻剽公緒鈎揣關房鴻瑞晦濁狐袖絸眉揫斂爛桃連約嶚嶢溜冰李下無蹊蒙館耐久内守凝冬弄兵潢池潘陸顔謝漂膏辟頭毗佐起居舍人親戚朋友囚殺肉相沙灘水銀粉讨蕩讨戮騰奮同甘苦委法嵬然不動箱杠仙翮顯靈絃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