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止擊柝。謂太平無事,不須警戒。《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 玉關 靖柝,北門寝扃。” 呂延濟 注:“靖柝,謂疆界無守備也。”
“靖柝”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不同文獻來源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指出,“靖柝”形容人性格端正穩重、行為規矩,不貪圖名利。具體解析為:
引《文選·齊竟陵文宣王行狀》記載,“靖柝”字面意為“停止擊柝(巡夜打更用的梆子)”,象征太平無事、無需警戒。例如“玉關靖柝,北門寝扃”指邊疆安定,城門無需關閉。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例,建議參考《文選》等文獻原文。
靖柝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青和木,由于青部在左邊,所以又可以稱為“青木”。靖柝這個詞的筆畫總數為23。
靖柝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和曆史。靖指的是使人安定,平息紛争,而柝是指在古代典禮中使用的一種木制的柱子,用于支撐祭器。因此,靖柝這個詞可以形象地指代穩定秩序、安撫紛擾的意義。
靖柝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靖梍」。
古代漢字中,靖柝的寫法略有不同。靖在古漢字中是由兩個形狀相似的殳字相連,表示平和安定。柝在古代寫法中是由兩個木字組合而成,表示木制的柱子。整體來看,古代漢字的寫法更加複雜和繁瑣。
1. 他的領導能力和穩定的性格使得他成為團隊的靖柝。 2. 在危難時刻,他是家庭的靖柝,保護着所有人的安全和利益。 3. 這位國王通過謙虛和智慧成為國家的靖柝,使得國家繁榮穩定。
靖慰、靖會、柝杖、柝子
近義詞: 安撫、安定、平息 反義詞: 紛擾、動蕩、不安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