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灰槁的意思、灰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灰槁的解释

见“ 灰心槁形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灰槁(huī gǎ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意象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物体失去生机后呈现的干枯、衰败状态,常引申为精神或生命的枯竭消亡。以下从权威词典及古籍用例角度分层解析:


一、本义解析

  1. 物质形态的干枯

    指草木、物体燃烧或衰败后失去水分与活力的状态。

    例证:

    《庄子·知北游》:"形若槁骸,心若死灰。"(形体如枯骨,心神似冷灰)

    此处"灰槁"隐喻身心俱灭的寂灭状态。

  2. 色彩与质感的具象化

    "灰"强调黯淡无光的色泽,"槁"突出干硬脆弱的质地,二者叠加强化枯萎意象。

    例证:

    《汉语大词典》释"槁"为"枯干","灰槁"即"如灰烬般枯槁" 。


二、引申义与哲学意涵

  1. 精神层面的消亡

    道家与佛家常以"灰槁"喻指超脱物欲、心境寂然的境界。

    例证:

    《景德传灯录》:"心如木石,状若灰槁。"(心境如木石无知,形貌似灰烬枯槁)

  2. 生命力的终结

    古典文学中用以象征生命凋零或理想幻灭。

    例证:

    白居易《渭村退居》:"形骸同灰槁,荣利等浮萍。"(躯体如同灰槁,名利视若浮萍)


三、现代用法与词性


四、古籍溯源与演变

该词定型于战国至汉代哲学文本,早期作"灰槁"或分用"灰""槁":


结论:灰槁从具体物象的"枯萎"深化为精神"寂灭"的哲学符号,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死、超脱的思辨,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书面化、文学化的表达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灰槁”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huī gǎo,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灰槁”源自成语“灰心槁形”,字面可拆解为“灰”(死灰)和“槁”(枯槁),合指人的精神萎靡、形体枯瘦,形容极度消沉或衰败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因年老、疾病、长期压力等导致的生理与心理双重衰弱。


二、出处与典故

  1. 《庄子·齐物论》:
    原文提到“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奠定了“灰槁”的哲学基础,比喻摒弃杂念、超脱物外的境界。但后世多取其字面消极意义。
  2. 宋代苏轼的引用:
    如《乞加张方平恩礼札子》中“灰心槁形,与世相忘”,指友人因失意而形神枯竭,强化了成语的消沉意象。

三、应用场景

  1. 形容人的状态:
    • 生理层面:长期患病或衰老导致的身体虚弱,如“他病后灰槁,不复往日神采”。
    • 心理层面:重大打击后的意志消沉,如“经历失败后,他心如死灰,形如槁木”。
  2. 形容事物的衰败:
    可指荒废破败的景象,如“战火后的村落一片灰槁”。

四、近义词与延伸


五、示例造句

  1. 她守寡多年,生活如死灰槁木,毫无生气。
  2. 废墟中灰槁的残垣,无声诉说着往昔繁华。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处细节,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埃昏班见被命变泰閟閟赤棒畴日黨戰道袍雕华丁产堕休粉发鞌妃呼豨佛乘服官服鍊感今惟昔钩擿光谱孤独含枢纽汗液后半晌怀私黄货欢康甲地侟绅诫誓踖蹐抉面快适兰州耒耜诔文敛避吏部领意卤钝罗赵昧时懵头转向靡俗讫已拳马日本柔茹刚吐上寿深池生痛时俊饰僞速件苔茵探环黠诡香溪泉小服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