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襟的意思、對襟的詳細解釋
對襟的解釋
[a kind of Chinese-style jacket with buttons down the front] 中裝上衣的一種式樣,兩襟相對,紐扣在胸前正中
詳細解釋
中裝上衣的一種式樣。因兩襟對開,紐扣在胸前正中,故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對襟衣》:“《太祖實録》: 洪武 二十六年三月,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惟騎馬許服,以便於乘馬故也。”《紅樓夢》第四九回:“獨 李紈 穿一件哆羅呢對襟褂子。”亦稱“ 對面襟 ”。《官場現形記》第七回:“﹝ 陶子堯 ﹞便起身換了一件單袍子,一件二尺七寸天青對面襟大袖方馬褂。”
詞語分解
- 對的解釋 對 (對) ì 答,答話,回答:對答如流。無言以對。 朝着:對酒當歌。 處于相反方向的:對面。 跟,和:對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對立。對流。對接。對稱(坣 )。對峙。 說明事物的關系:對于。
- 襟的解釋 襟 ī 衣服的胸前部分:大襟。對襟。底襟。襟帶(亦喻山川屏障環繞,地勢險要)。襟要(亦喻軍事上險要的地理位置)。 胸懷,抱負:襟懷。胸襟。 姐妹的丈夫之間的稱呼:連襟。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
網絡擴展解釋
“對襟”是中裝上衣的一種傳統式樣,其核心特征為兩襟相對、紐扣位于胸前正中。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
結構特征
對襟上衣的兩片前襟完全對稱,沿前中線垂直對開,紐扣縱向排列于正中位置,形成規整的對稱效果。這種設計常見于漢服、唐裝等傳統服飾,如褙子、比甲、馬褂等。
-
詞源與演變
最初指兩人面對面時衣襟相對的姿态,後引申為服飾形制。明代《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年間曾禁止平民穿對襟衣,僅允許騎馬者穿着,因其便于活動。
二、應用與示例
-
傳統服飾中的體現
- 文學作品:《紅樓夢》第四十九回描述李纨穿“哆羅呢對襟褂子”;《官場現形記》提及“二尺七寸天青對面襟大袖方馬褂”。
- 民族服飾:基諾族男子的白色對襟外衣、老年人常穿的對襟短衣或長衫均為典型代表。
-
現代延伸
對襟設計被應用于現代中式服裝,如旗袍、新中式外套,既保留古典韻味又符合現代審美。
三、相關術語
- 反義詞:大襟(斜襟)、偏襟。
- 近義詞:對開襟、直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款式(如褙子、比甲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古籍《日知錄·對襟衣》及服飾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對襟》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衣襟對稱相對。它的拆分部首是衣(衤)和兄(⺉),總共有14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主要用于形容古人的着裝風格,特指男士長袍或中山裝前襟對稱的樣式。
在繁體字中,對襟的寫法是「對襟」。在古時候,人們對襟是寫作「對襟」。它的寫法與現代簡化字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對襟的例句:
1. 他身着一件對襟的長袍,在宴會上顯得莊重而端莊。
2. 這套中山裝的對襟設計非常精緻,彰顯了設計師的工藝水平。
一些與對襟相關的組詞有:對襟衣、對襟袍、對襟繡。
對襟的近義詞可以是:對袖、對領、對服。
對襟的反義詞可以是:不對襟、歪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