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e’s limited pewer] 微薄力量
竭盡綿力
亦作“緜力”。謙詞。謂能力薄弱。 隋 江總 《辭行李賦》:“進學慙於枝葉,緜力謝於康衢。” 宋 蘇轼 《答李方叔書》:“至於富貴,則有命矣,非綿力所能必緻。” 清 趙翼 《陔馀叢考·綿力》:“謙言力之薄曰‘緜力’。” 魯迅 《書信集·緻許壽裳》:“以微事相委,本亦當效綿力,顧境遇所迫,尚有不能已於言者。”
“綿力”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謙遜地表達自身能力的微薄或力量的有限。以下是詳細解析:
部分解釋(如“持久不懈的力量”)可能是對詞義的誤讀。實際上,“綿”在此處取“薄弱”而非“綿長”之意,需結合古籍用例和權威釋義理解。
現代漢語中仍保留其謙遜色彩,常見于公文書信、緻辭等場景。例如:“願以綿力推動公益事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相關文獻或權威詞典。
綿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柔軟、緩慢的力量。
綿字的部首為纟,表示與線、纖維相關的意思,筆畫數為纟一口。
力字的部首為力,表示與力量相關的意思,筆畫數為二。
綿力一詞源于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出自《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綿綿無絕氣。”在傳承中,綿綿一詞逐漸演變為綿力。
在繁體字中,綿字的寫法為綿,力字的寫法為勢。
在古代中國,綿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具體寫法因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可以參考古代碑文、金石文等來了解當時的漢字寫法。
1. 她用綿力将繡花針穿過布料,一針一線地制作着精美的刺繡。
2. 長時間的專注和耐心是取得成功的綿力,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努力。
綿綿、綿延、努力、堅持、耐心等。
柔軟、溫和、緩慢、溫柔等。
強勁、急速、堅硬、粗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