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讀書諷誦極為勤苦。 漢 東方朔 《答客難》:“今子大夫脩先生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記,著於竹帛,脣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隋書·經籍志一》:“多立小數,一經至數百萬言。緻令學者難曉,虛誦問答,脣腐齒落而不知益。”
“唇腐齒落”是一個成語,讀音為chún fǔ chǐ luò,其核心含義是比喻讀書諷誦極為勤苦,形容人長期刻苦學習,甚至導緻嘴唇腐爛、牙齒脫落的極端狀态。
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最早出自漢代東方朔的《答客難》:“今子大夫修先生之術,慕聖人之義,諷誦詩書百家之言……唇腐齒落,服膺而不可釋。”。文中通過誇張的描寫,強調讀書人專注典籍、反複誦讀的勤勉态度。
用法與結構
相關延伸
部分資料提到該成語可能被誤用于比喻“言辭惡劣導緻信譽受損”(如),但此解釋與主流權威來源不符,更可能是對成語的曲解或混淆。建議以傳統出處和常見用法為準。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答客難》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唇腐齒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人到老年,嘴唇幹燥腐爛,牙齒逐漸脫落,形容衰老的現象。
《唇腐齒落》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和機(jī)。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5畫和6畫。
《唇腐齒落》是出自唐代白居易所作的詩句:“人老唇枯齒落稀,飲如塗膠食如泥。”後來逐漸演化為成語,形容人老衰老的形象。
《唇腐齒落》的繁體字是「唇腐齒落」。
在古時候,《唇腐齒落》一詞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沒有明顯差别。
他年事已高,唇腐齒落,但精神矍铄,精力充沛。
1. 腐爛(fǔ làn):物質腐朽、腐化。 2. 齒牙(chǐ yá):牙齒。 3. 衰老(shuāi lǎo):因年齡增長,身體逐漸失去活力、功能減退。
衰弱殘破、老态龍鐘。
青春煥發、精神煥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