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惚怳 ”。1.混沌不分;隱約不清。《文選·潘嶽<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李善 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 楊炯 《李舍人山亭詩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嶺之難行;深邃兮眇然,若 桃源 之失路。” 明 宋濂 《贛州聖濟廟靈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難知。”
(2).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夫風經府藏,使人惚怳。” 唐 張說 《東山記》:“雲木虛吟,惚恍疑夢。” 清 李漁 《憐香伴·狂喜》:“都隻為競風流隻恐人強,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這傾城模樣。” 清 恽敬 《雞鳴說》:“蓋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3).遊移不定。 晉 木華 《海賦》:“廓如靈變,惚怳幽暮。” 明 宋濂 《龍門子凝道記中·秋風樞》:“予欲下詣清泠之淵,以明月為館,以文貝為堂, 天吳 九首,變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惚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結合權威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混沌不分,隱約不清
指事物處于模糊、難以分辨的狀态。如《文選·潘嶽<西征賦>》中“寥廓惚恍”即形容天地未分時的朦胧景象。
神志迷糊,心神不定
多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狀态,如思緒遊離、注意力渙散。例如“惚恍發悸”(《古鏡記》)。
遊移不定
強調不确定性,如明代宋濂所述“委以惚恍邈難知”。
在《道德經》中,“惚恍”被賦予宇宙觀意義,指“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即宇宙生成前的原始狀态。這種狀态無法通過感官直接捕捉,需以抽象思維理解,體現了道家對“道”的玄妙描述。
二者常被混用,但細微差異在于:
綜合了漢典釋義、道家哲學解讀及古籍用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道德經》原文或相關文獻。
惚恍是一個描述心情、感覺的詞語,意思是糊塗、迷糊、恍惚,表示人的精神狀态不清醒、思維遲鈍、心神不甯。
惚(忄各) + 恍(忄肖月旱)
惚的五筆輸入法拆分:㇓㇓㇒㇐
恍的五筆輸入法拆分:㇓㇐㇐㇣㇑
惚恍的詞義最早見于《莊子·外篇·大宗師》。在古代漢語中廣泛使用,如《列子》、《淮南子》等文獻中都有相關概念的記載。
惚恍的繁體字分别為惚惚〔忄忄〕和恍恍〔忄㑒勻〕。
在古代漢字中,惚恍的寫法有略微差别。惚通常寫作忽而用,恍通常寫作恍然一想或患萬鐘。這些寫法更加強調情感和心理狀态。
1. 他走在大街上,心裡惚恍的,一時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2. 困倦使他的頭腦變得恍惚,無法集中精神。
組詞:恍然大悟、忘乎所以、憂心忡忡、心神恍惚
近義詞:困惑、迷茫、茫然、昏亂
反義詞:清醒、明晰、聰慧、機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