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惚恍的意思、惚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惚恍的解釋

亦作“ 惚怳 ”。1.混沌不分;隱約不清。《文選·潘嶽<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氣而甄三才。” 李善 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 楊炯 《李舍人山亭詩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嶺之難行;深邃兮眇然,若 桃源 之失路。” 明 宋濂 《贛州聖濟廟靈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難知。”

(2).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晉 葛洪 《抱樸子·酒誡》:“夫風經府藏,使人惚怳。” 唐 張說 《東山記》:“雲木虛吟,惚恍疑夢。” 清 李漁 《憐香伴·狂喜》:“都隻為競風流隻恐人強,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這傾城模樣。” 清 恽敬 《雞鳴說》:“蓋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3).遊移不定。 晉 木華 《海賦》:“廓如靈變,惚怳幽暮。” 明 宋濂 《龍門子凝道記中·秋風樞》:“予欲下詣清泠之淵,以明月為館,以文貝為堂, 天吳 九首,變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惚恍

漢語詞典釋義:

  1. 形容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

    指意識模糊、思緒不集中的狀态。如《漢語大詞典》釋為“迷離不清貌;心神不定貌”。

    例:

    “他連受打擊,終日惚恍如失魂。”

  2. 道家哲學中的抽象概念

    源于《老子》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描述“道”若有若無、難以捉摸的特性。

    哲學引申:

    • 指事物隱約朦胧、不可名狀的形态。
    • 體現“道”超越感官的玄妙本質。
  3. 文學中的意境表達

    在詩詞中營造朦胧空靈的審美效果,如:

    “江霧霏微,遠山惚恍。”(仿古詩詞意境)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惚恍”詞條釋義,強調其“模糊不清”的本義。

  2. 《老子》(中華書局點校本)

    第二十一章對“道”的形容為“惟恍惟惚”,奠定哲學内涵。

  3.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收錄“惚恍”的雙重語義:精神狀态與抽象特質。

  4. 王蒙《活動變人形》(人民文學出版社)

    現代文學用例:“他惚惚恍恍地走着,不知身在何處。”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線上鍊接,來源僅标注文獻名稱及出版社,确保信息真實可考。)

網絡擴展解釋

“惚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維度解析,結合權威來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混沌不分,隱約不清
    指事物處于模糊、難以分辨的狀态。如《文選·潘嶽<西征賦>》中“寥廓惚恍”即形容天地未分時的朦胧景象。

  2. 神志迷糊,心神不定
    多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狀态,如思緒遊離、注意力渙散。例如“惚恍發悸”(《古鏡記》)。

  3. 遊移不定
    強調不确定性,如明代宋濂所述“委以惚恍邈難知”。


二、哲學内涵(道家思想)

在《道德經》中,“惚恍”被賦予宇宙觀意義,指“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即宇宙生成前的原始狀态。這種狀态無法通過感官直接捕捉,需以抽象思維理解,體現了道家對“道”的玄妙描述。


三、與“恍惚”的關聯

二者常被混用,但細微差異在于:


參考來源

綜合了漢典釋義、道家哲學解讀及古籍用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道德經》原文或相關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駒過郄百無一失白椎襃厲表帥賓牟逞伎齒至之車淳漓從化聰黠地掌櫃地震預報動能定理訛僞紛紛揚揚公私分明貫鐵寡智古藝號名黃屋将軍互體奸弊檢才尖恰恰節俠寄奉九遷拒違句卒狂且掠敚梁山吟厲武馬銜牧道耐心耐意南蠻鴃舌庖廚評産帡天極地諐失千辛萬苦期貨交易阒其無人攘揄三泖繕守生辰石椁手串疏苗投宿侻順望雲骓無須享禮崤陂寫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