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俠的意思、節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俠的解釋

有節操的俠士。《史記·刺客列傳》:“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 元 李壽卿 《伍員 * 》第四折:“雖不能千金酬節俠,我也曾四海結英豪。” 清 顧炎武 《贈路光祿太平》詩:“節俠多 燕 趙 ,交親即弟兄。”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俠

“節俠”是漢語複合詞,由“節”與“俠”二字組合而成,特指重氣節、尚俠義之人。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以下四層:


一、基本釋義

指堅守道德操守(節)且具備扶弱濟危的義勇精神(俠)的人。此類人物通常以正直不屈、輕生重義為特征,多見于古代史書與文學作品中對忠烈之士的稱頌。


二、字義溯源

  1. 節(節)
    • 本義為竹節,引申為“氣節”“操守”。
    • 《說文解字》:“節,竹約也。”段玉裁注:“引申為節操之義。”
    • 如《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即強調堅守原則。
  2. 俠(俠)
    • 指以武力或行動匡扶正義者。
    • 《史記·遊俠列傳》:“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概括俠者重諾輕生的特質。

三、文獻佐證

  1. 史書用例
    • 《明史·忠義傳》載明末抗清将領閻應元守江陰時,稱其“節俠之風,凜然千古”,凸顯其忠貞與勇毅。
  2. 詩文典故
    • 唐代駱賓王《疇昔篇》:“少年識事淺,不知交道難。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蘭。節俠多涼冷,餘生歎不存。”以“節俠”喻指高潔剛直之士。

四、曆史評價

“節俠”在傳統文化中代表儒家“舍生取義”與墨家“兼愛非攻”精神的融合。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評述:“東漢尚氣節,故多節俠之士”,強調此類人物對社會風氣的引領作用。


結語

“節俠”一詞濃縮了中國古代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既需如松竹般堅守氣節,亦要有赴湯蹈火的俠義擔當。其文化内涵至今仍影響對“民族脊梁”的诠釋。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全唐詩》駱賓王詩注(中華書局)
  3. 《廿二史劄記》校證(王樹民校證,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節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節俠”指有節操的俠士,強調道德準則與俠義精神的結合。這類人既堅守原則,又勇于為正義行動。


二、構成分析

  1. “節”:指節操、道德準則,體現個人的原則性和道德底線。
  2. “俠”:源自“俠義”,指仗義助人、勇于擔當的精神(參考“俠”的形聲字結構及“任俠”文化)。

三、曆史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四、文化内涵

“節俠”融合了儒家“重義”與俠客“尚勇”的特點,代表一種理想人格:既非盲目逞勇,亦非迂腐守舊,而是以道德為根基的實踐性正義。


五、現代應用

如今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讨論中,形容兼具原則性與行動力的人物,例如武俠小說中的正面角色或曆史英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史記》《伍員吹箫》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愛恩阿那波那奧遠暴忍辯士表載筆椟不了事材辯陳對齒盼竄伏存車線登門冬榮斷夢訪拿凡猥蜂房蟻穴撫禦甘服矜寡鼓詞雇借厚道懷誘穢嫚火林健夫劍樹刀山集比藉手糾集困心橫慮賴蒙涼霏梁苑隋堤例及鄰老離羣索居流霰鹿栅旅憩門插關穆穆純純猊座努臂窮虛權現撒诳奢龍誓懲索盧湯婆子頹想萬夫不當五瑞仙台限職西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