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惚恍的意思、惚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惚恍的解释

亦作“ 惚怳 ”。1.混沌不分;隐约不清。《文选·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李善 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 桃源 之失路。” 明 宋濂 《赣州圣济庙灵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难知。”

(2).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夫风经府藏,使人惚怳。” 唐 张说 《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都只为竞风流只恐人强,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这倾城模样。” 清 恽敬 《鸡鸣说》:“盖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3).游移不定。 晋 木华 《海赋》:“廓如灵变,惚怳幽暮。”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中·秋风枢》:“予欲下诣清泠之渊,以明月为馆,以文贝为堂, 天吴 九首,变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惚恍

汉语词典释义:

  1. 形容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

    指意识模糊、思绪不集中的状态。如《汉语大词典》释为“迷离不清貌;心神不定貌”。

    例:

    “他连受打击,终日惚恍如失魂。”

  2. 道家哲学中的抽象概念

    源于《老子》二十一章:“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描述“道”若有若无、难以捉摸的特性。

    哲学引申:

    • 指事物隐约朦胧、不可名状的形态。
    • 体现“道”超越感官的玄妙本质。
  3. 文学中的意境表达

    在诗词中营造朦胧空灵的审美效果,如:

    “江雾霏微,远山惚恍。”(仿古诗词意境)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惚恍”词条释义,强调其“模糊不清”的本义。

  2. 《老子》(中华书局点校本)

    第二十一章对“道”的形容为“惟恍惟惚”,奠定哲学内涵。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收录“惚恍”的双重语义:精神状态与抽象特质。

  4. 王蒙《活动变人形》(人民文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用例:“他惚惚恍恍地走着,不知身在何处。”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链接,来源仅标注文献名称及出版社,确保信息真实可考。)

网络扩展解释

“惚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结合权威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混沌不分,隐约不清
    指事物处于模糊、难以分辨的状态。如《文选·潘岳<西征赋>》中“寥廓惚恍”即形容天地未分时的朦胧景象。

  2. 神志迷糊,心神不定
    多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如思绪游离、注意力涣散。例如“惚恍发悸”(《古镜记》)。

  3. 游移不定
    强调不确定性,如明代宋濂所述“委以惚恍邈难知”。


二、哲学内涵(道家思想)

在《道德经》中,“惚恍”被赋予宇宙观意义,指“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即宇宙生成前的原始状态。这种状态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捕捉,需以抽象思维理解,体现了道家对“道”的玄妙描述。


三、与“恍惚”的关联

二者常被混用,但细微差异在于:


参考来源

综合了汉典释义、道家哲学解读及古籍用例。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道德经》原文或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翎笆篱倍战哔啰兵库不可方物昌华辰太赤旱村巷达鉴得心应手电光殿上虎荻笋恩眄风旌共栖孤雌寡鹤鬼井故券顾佣顾左右而言他含薰阁黑姓画墁华曜镬亨家道绞接金巵磕叉揽执连绳梨园行鸾门马城髦节美丽门隶面面上谬政母驴偏战飘曶起基青冥姿楸桁勝迹市面市引受成水君搜劫肃恭陶侃之僻徒奴外域为法自弊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