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惚恍的意思、惚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惚恍的解释

亦作“ 惚怳 ”。1.混沌不分;隐约不清。《文选·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李善 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 桃源 之失路。” 明 宋濂 《赣州圣济庙灵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难知。”

(2).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夫风经府藏,使人惚怳。” 唐 张说 《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都只为竞风流只恐人强,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这倾城模样。” 清 恽敬 《鸡鸣说》:“盖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

(3).游移不定。 晋 木华 《海赋》:“廓如灵变,惚怳幽暮。”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中·秋风枢》:“予欲下诣清泠之渊,以明月为馆,以文贝为堂, 天吴 九首,变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惚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结合权威来源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混沌不分,隐约不清
    指事物处于模糊、难以分辨的状态。如《文选·潘岳<西征赋>》中“寥廓惚恍”即形容天地未分时的朦胧景象。

  2. 神志迷糊,心神不定
    多用于描述人的精神状态,如思绪游离、注意力涣散。例如“惚恍发悸”(《古镜记》)。

  3. 游移不定
    强调不确定性,如明代宋濂所述“委以惚恍邈难知”。


二、哲学内涵(道家思想)

在《道德经》中,“惚恍”被赋予宇宙观意义,指“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即宇宙生成前的原始状态。这种状态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捕捉,需以抽象思维理解,体现了道家对“道”的玄妙描述。


三、与“恍惚”的关联

二者常被混用,但细微差异在于:


参考来源

综合了汉典释义、道家哲学解读及古籍用例。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道德经》原文或相关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惚恍

惚恍是一个描述心情、感觉的词语,意思是糊涂、迷糊、恍惚,表示人的精神状态不清醒、思维迟钝、心神不宁。

拆分部首和笔画

惚(忄各) + 恍(忄肖月旱)

惚的五笔输入法拆分:㇓㇓㇒㇐

恍的五笔输入法拆分:㇓㇐㇐㇣㇑

来源

惚恍的词义最早见于《庄子·外篇·大宗师》。在古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如《列子》、《淮南子》等文献中都有相关概念的记载。

繁体

惚恍的繁体字分别为惚惚〔忄忄〕和恍恍〔忄㑒匀〕。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惚恍的写法有略微差别。惚通常写作忽而用,恍通常写作恍然一想或患万钟。这些写法更加强调情感和心理状态。

例句

1. 他走在大街上,心里惚恍的,一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2. 困倦使他的头脑变得恍惚,无法集中精神。

组词

组词:恍然大悟、忘乎所以、忧心忡忡、心神恍惚

近义词

近义词:困惑、迷茫、茫然、昏乱

反义词

反义词:清醒、明晰、聪慧、机灵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