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泖的意思、三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泖的解釋

即 泖湖 。在 上海市 松江縣 西。有上、中、下三泖。上承 澱山湖 ,下流合 黃浦 入海。今多淤積為田。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吳中書寄漢南裴尚書》詩:“ 三泖 涼波魚蕝動, 五茸 春草雉媒嬌。” 宋 何薳 《春渚紀聞·泖茆字異》:“今觀所謂 三泖 ,皆漫水巨浸,春夏則荷蒲演迤,水風生涼;秋冬則葭葦藂蘙,魚嶼相望,初無江湖凄凜之色。所謂冬暖夏涼者,正盡其美。” 清 邵在衡 《江南行》:“ 江 南地本神臯區, 吳淞 三泖 似畫圖。”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含義:

一、地理概念

指古代位于今上海松江、青浦及浙江平湖一帶的湖泊群,由長泖(上泖)、大泖(中泖)、圓泖(下泖)三部分組成:

二、曆史演變

三、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陸龜蒙在《奉和襲美吳中書寄漢南裴尚書》中提及“三泖涼波魚蕝動”,宋代文獻《春渚紀聞》也有相關記載,反映其曆史上的自然景觀。

四、成語含義

在漢語中,“三泖”被引申為形容人或動物行動迅猛的成語。典故源于古代将軍趙朔騎馬如風的傳說,比喻速度極快。

“三泖”既指具體的地理水體,也承載文化意象,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屬性。若需更詳細的曆史地圖或詩詞引用,可參考澎湃新聞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泖

三泖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水」和「毛」。它的總筆畫數為15。

詞源

「三泖」是中國古代詩經中的一個詞語,出自《詩經·邶風·北門》篇。它的意思是指水中的草木。後來,「三泖」也引申為指長滿草木的水塘或湖泊。

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三泖」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三泖」的形狀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它的上部分類似「口」,下部分類似「一」,表達了水中生長的草木的形象。

例句

1. 這座湖泊清澈見底,四周三泖繁茂,景色十分美麗。

2. 清晨,三泖裡傳來青蛙的叫聲,給人帶來了甯靜和安甯。

組詞

組詞:
- 湖泊
- 明泉
- 水潭
- 草木
- 繁茂

近義詞

近義詞:
- 草木繁茂
- 水草豐茂
- 水生植物茂盛

反義詞

反義詞:
- 草木稀疏
- 水草稀少
- 水中無草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