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忽怳的意思、忽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忽怳的解释

(1).亦作“ 忽荒 ”、“ 忽恍 ”、“ 忽慌 ”。(1)谓似有似无,模糊不分明。《老子》:“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 汉 贾谊 《鵩鸟赋》:“释智遗形,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汉 扬雄 《〈法言〉序》:“神心忽恍,经纬万方。”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而其道密微,寂寥忽慌,无形可以见,无声可以闻。” 章炳麟 《徵信论下》:“从是讎质自离者,诚有可知,亦或忽怳如不可知。”(2)指天空。《淮南子·人间训》:“翱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蜺之间。”《文选·班固〈答宾戏〉》:“应龙潜於潢污,鱼黿媟之,不覩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昊苍也。” 李善 注:“ 项岱 曰:忽荒,天上也。” 三国 魏 阮籍 《答伏义书》:“跃踸踔,陵忽慌,从容与道化同逌,逍遥与日月并流。”(3)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唐 孙樵 《骂僮志》:“忽怳乎若病酲之未醒,茫洋若痴人之暝行。”

(2). 黄帝 臣名。善忘之人。《淮南子·人间训》:“故 黄帝 亡其玄珠,使 离珠 、 剟 索之,而弗能得之也,於是使 忽怳 而后得之。” 高诱 注:“ 忽怳 , 黄帝 臣也; 忽怳 ,善忘之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忽怳(hū huǎng)是汉语古语词,通“恍惚”,形容模糊不清、难以捉摸的状态,常见于哲学与文学语境。其释义可分层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模糊不清,若有若无

    指事物轮廓或意念难以清晰把握的状态。如《老子·十四章》描述“道”的形态:“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怳。” 此处强调道体虚无缥缈,超越具体形象。

  2. 神思不定,心神不宁

    引申为精神涣散、意识朦胧。汉代王充《论衡·论死》载:“病者困剧……精乱气忽怳。” 指病重时神志昏沉。


二、哲学与文学意蕴


三、词源与演变

“忽怳”为联绵词,亦作“恍惚”“慌惚”。先秦典籍多用于描述宇宙本体或精神境界,汉魏后渐扩展至心理状态。如《楚辞·九歌·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表怅然若失之情。


引用文献

注:现代汉语中“恍惚”为通用词形,“忽怳”多见于古籍征引。

网络扩展解释

“忽怳”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含义

  1. 模糊不分明
    指事物似有似无、难以捉摸的状态。

    • 例:《老子》中“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怳”,形容“道”的玄妙不可名状。
    • 汉代贾谊《鵩鸟赋》用“寥廓忽荒”描述与“道”融为一体的超然境界。
  2. 指代天空或虚空
    《淮南子·人间训》提到“翱翔乎忽荒之上”,以“忽荒”喻指高远缥缈的天空。

  3. 神志不清、精神涣散
    唐代孙樵《骂僮志》中“忽怳乎若病酲之未醒”,形容恍惚迷离的状态。

二、其他说法

三、词源与关联

四、现代使用

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或哲学讨论,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文学性较强的语境。

别人正在浏览...

边调秉旄仗钺冰叟不毬的怎场景城尖成王败寇电唁方巾方舆粪壤佛力富平侯告匮趹蹄汉苗鹤骨鷄肤合金钢候视极爱简诞降封涧阴解冻水击考寄形俊上开拆拷囚磕睡虫掠理良宵美景蟉虬狸别吏干岭腹灵署茅室土阶靡风谧息木斤闹肚子乾急轻玉去邪归正冗员沙龙赏咏生鬼寿画霜群岁见太蔟讨差蹄齧罔替苇车慰荐蓊匌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