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拔除鬓角上的白發。 唐 韓翃 《家兄自山南罷歸獻詩叙事》:“空嗟鑷鬢日,猶是屈腰年。”
“鑷鬓”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指拔除鬓角上的白發,常見于古詩文中,用于表達對年華老去或仕途不順的感慨。例如唐代韓翃《家兄自山南罷歸獻詩叙事》中的詩句:“空嗟鑷鬢日,猶是屈腰年”,通過“鑷鬓”與“屈腰”的對比,暗喻身不由己的境遇。
古代文人常以白發象征衰老或不得志,而“鑷鬓”這一動作,既是對外貌的修飾,也是對内心不甘的隱喻。例如,韓翃的詩句即通過“鑷鬓”表達對虛度光陰的歎息。
需注意,部分現代資料(如)将“鑷鬓”誤釋為“形容人際關系親密”,此說法缺乏文獻依據,可能是對詞語的曲解或混淆。該詞原義僅與白發相關,并無引申為情感關系的用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古詩原文或權威詞典。
《鑷鬓》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是描寫女性美好的一個詞語。在小說中,“鑷鬓”形容女子的額前的兩绺發,意味着美好的意象。
《鑷鬓》的部首分别是“钅”和“鬼”,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鑷(12畫)和鬓(21畫)。
《鑷鬓》最早出現在清代作家曹雪芹所撰寫的《紅樓夢》中。在小說中,它被用來形容美麗的女子額前的兩绺發,是一個極具詩意的描寫。
在繁體字中,《鑷鬓》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不會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鑷鬓》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仍然是由“鑷”的部首和“鬓”的部首組成,形狀相似,依然描繪了女子額前的兩绺發的美麗形象。
1. 他的妻子美麗動人,她的鑷鬓像是春風拂面。
2. 女子整理好鑷鬓,才開始出門。
鑷子、鬓角、鬓發等。
梳鬓、整鬓、鑷發。
淩亂、不整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