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戴帽并赤足。魁,通“ 科 ”。 清 黃周星 《垂虹橋新漲歌》:“我時魁跣坐高堂,同心之友勸傾觴。”
“魁跣”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詞義解析
語境分析
使用建議
若需進一步驗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或比對更多明清文獻用例。
《魁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個人身材高大而粗壯。這個詞一般用來形容體格健壯、威猛的人。
<\h2>拆分部首和筆畫<\h2>《魁跣》中的部首是“鬼”(第十吉部首),表示與鬼相關的事物。它的筆畫數目是15畫。
<\h2>來源<\h2>《魁跣》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章中,用來形容人的形象卓越,挺拔偉岸。後來逐漸成為漢語詞彙中常見的形容詞。
<\h2>繁體<\h2>《魁跣》的繁體字是「魁跣」。
<\h2>古時候漢字寫法<\h2>古代寫作《魁跣》的方式是「魁諲」,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
<\h2>例句<\h2>他身高兩米,體态魁跣,給人一種莫大的威懾感。
<\h2>組詞<\h2>與《魁跣》相關的詞語有:魁力、跣足等。
<\h2>近義詞<\h2>與《魁跣》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魁梧、威武、壯碩等。
<\h2>反義詞<\h2>與《魁跣》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瘦弱、纖弱、柔弱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