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求潤筆的戲語。《北史·鄭譯傳》:“帝令内史 李德林 立作詔書,復﹝ 譯 ﹞爵 沛國公 ,位上柱國。 高熲 戲謂 譯 曰:‘筆乾。’答曰:‘出為方嶽,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參見“ 潤筆 ”。
“筆乾”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筆乾”指要求潤筆的戲語,即文人之間以幽默方式索要寫作報酬的表述。該詞源于《北史·鄭譯傳》中的對話:高熲戲稱鄭譯“筆乾”,鄭譯回應“不得一錢,何以潤筆”,暗指需潤筆費(即稿酬)。
《北史》記載,北周時期鄭譯恢複爵位後,官員高熲用“筆乾”調侃他,鄭譯則巧妙回應自己無錢支付潤筆費。此處“潤筆”代指文人寫作應得的酬勞,而“筆乾”以“筆幹”諧音暗示需用錢財“潤筆”。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極少使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古代文人文化的場景中。
“筆乾”通過諧音和典故,生動反映了古代文人以雅谑方式讨論報酬的文化現象。如需進一步了解“潤筆”制度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北史》原文或文學史研究資料。
筆乾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筆杆幹燥或者用完了一支筆。
筆乾的部首為⺡(丿字頭),總共有8畫。
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筆乾的本義是指筆尖幹燥,無法繼續寫字。後來引申為整支筆用完,不再可用。
在繁體漢字中,筆乾的寫法為「筆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筆乾的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書寫風格有所不同。
1. 我的筆乾了,你有空幫我找一支嗎?
2. 這支鋼筆筆乾得很慢,一直都能寫。
筆尖、筆頭、筆墨、墨筆、鋼筆、毛筆
筆幹、筆枯、筆盡、筆竭
筆濕、筆新、筆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