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水中不相連接的沙石。 唐 陳子良 《入蜀》詩:“山陰黑斷磧,月影素寒流。” 明 徐渭 《梅賦》:“側披斷磧,委朔風其将吹;忽上高空,助凍雲之欲結。”
“斷碛”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語境區分:
一、自然景象描述(主流解釋) 根據、等文獻記載,該詞原指淺水中分散的沙石地貌,常見于古詩文:
二、人際關系的比喻(少數解釋) 提到其作為成語時比喻“斷絕交往”,但該釋義未見于其他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建議優先采用古籍中的自然景象釋義,若需比喻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驗證。
提示:古典詞彙釋義常需結合上下文,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專業古籍數據庫獲取權威解析。
《斷碛》(duàn q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黃河在河西走斷,剩下一片幹涸的沙漠”。這個詞描述了黃河在古代經過塞外後,穿過羅布泊與天山山脈接壤的地方突然消失,形成了一片幹涸貧瘠的土地。
《斷碛》這個詞的部首是“斷”(duàn),總共有6個筆畫。
《斷碛》這個詞來源于古代詩歌《涼州詞》中的一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其中“孤城”指的就是塞外的羅布泊地區。
《斷碛》的繁體字是「斷碛」。
古時候《斷碛》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很難找到确切的資料來證明。
1. 黃河在《斷碛》地區消失,形成了一片幹涸的土地。
2. 《斷碛》地貌景觀令人歎息,展現了大自然的力量。
《斷碛》可以組成一些詞語,如:烽火斷碛、斷碛喪膽、斷碣殘碑等。
與《斷碛》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沙漠、荒漠、戈壁等。
與《斷碛》意義相反的詞語有:肥沃、繁盛、綠洲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