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中期凡為宰相者必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故稱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官銜的節度使為使相。 宋 初因之,以親王、留守、節度使加侍中、中書令、同平章事者皆謂之使相,實際上不主政事。如 王安石 罷相後以 鎮南軍 節度使同平章事判 江甯府 ,即其例。 明 代官場中用以稱以輔臣身分督師者, 清 代用以稱呼兼大學士的總督。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卷二:“ 唐明皇 天寶 十五載六月,授 崔圓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如故,使相始也。” 清 張際亮 《傳聞》詩:“地陰将軍仍卧甲,天高使相但銜杯。”
使相是唐宋時期特有的官職稱謂,指帶有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但實際擔任地方節度使的官員。其核心含義在于“使”與“相”的結合,即以節度使的身份兼帶宰相的虛銜。具體釋義如下:
本義與制度起源: “使相”制度始于唐代中期。當時,為了安撫或籠絡實力強大的地方藩鎮節度使,朝廷常授予他們“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同平章事”的宰相頭銜(簡稱“同平章事”)。擁有此頭銜的節度使即可稱為“使相”。其特點是有宰相之銜,但不行宰相之權,實際職責仍是統領地方軍政事務的節度使。此制度旨在提高節度使的地位聲望,加強中央與藩鎮之間的聯繫,帶有明顯的榮譽性質和政治平衡意味。
引申與職權特點: “使相”的核心在于“使”職(節度使)是實權,“相”銜(同平章事)是虛名。它并非一個獨立的官職,而是對同時擁有這兩種身份官員的特定稱呼。其主要特點包括:
曆史演變與消亡: 此制度在宋代得到延續,初期仍用于授予功勳卓著的節度使(如開國功臣)。隨着宋代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的政策推進,節度使逐漸成為虛銜,其實際權力被剝奪。相應地,“使相”也逐漸演變為一種極高的榮譽性加銜,常授予緻仕(退休)的元老重臣或少數地位特殊的官員(如親王、樞密使等),以示尊寵。南宋以後,此稱謂逐漸少見并最終消亡。
參考來源:
“使相”是唐宋至明清時期的一種特殊官職稱謂,其内涵隨朝代演變而有所不同。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使相”指外官(如節度使、總督)兼任宰相頭銜,或宰相兼任地方要職的官職形式。該稱謂體現中央與地方權力的特殊平衡機制。
唐代
宋代
明清時期
使相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國“以文制武”的政治智慧,通過職銜疊加實現權力制衡,成為解決中央與地方矛盾的重要過渡形态。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人物案例或制度運作細節,可查看來源(漢典)、3(搜狗百科)的完整内容。
謷訾褓衣焙烘布哨蔔士誠必騁肆刀鲚掉文袋滌汰鬥水活鱗鬥魚蠹勞防封放還放鹢覆車負勢故例惶撓胡椒眼诨裹甲車集藏驚服金虎符近悅遠來空中樓閣拉叉聯聯隆邈龍香撥馬兵霾霃馬嚼菜麻栎迷離馬虎模刻仆旗牽牛花情絲瓊報氣勇羣房仁妻阮何三直上樓去梯山硖審顧書劫黍離麥秀綏聚蘇仙公塗歌裡詠吞雲吐霧外流河維摩丈室鄉音飨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