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開閣 ”。 漢 公孫弘 為宰相,“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見《漢書·公孫弘傳》。後以“開閤”指大臣禮賢愛士。 唐 劉禹錫 《答裴令公雪中訝白二十二與諸公不相訪之什》詩:“玉樹瓊樓滿眼新,的知開閤待諸賔。” 唐 邵谒 《論政》詩:“ 孫弘 不開閣, 丙吉 寧問牛。” 宋 曾鞏 《回亳州知府谏議狀》:“伏惟開閣之初,偃藩甚樂。”
邊開邊關。《收穫》1981年第4期:“忽聽得北窗外有聲響,好像滞重的大黑門在開合。”
“開閤”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開閤”亦作“開閣”,最早出自《漢書·公孫弘傳》的典故。漢代宰相公孫弘為招攬賢才,專門開設客館(東閣),廣邀賢士參與政事商議。因此,該詞本義指高官顯貴禮賢下士、招納人才的行為,後引申為形容胸懷寬廣、重視人才的政治家風範。
唐代詩文
劉禹錫在《答裴令公雪中訝白二十二與諸公不相訪之什》中寫道:“的知開閤待諸賔”,以“開閤”暗喻主人熱情待客的雅量。
邵谒《論政》中“孫弘不開閣”則反用典故,表達對當權者不納賢才的批評。
宋代文獻
曾鞏《回亳州知府谏議狀》中“開閣之初”延續了該詞的褒義色彩,形容官員到任後積極招賢的姿态。
如今該詞多用于曆史文學評論或正式文體中,強調對古代政治智慧的借鑒,如描述領導者重視人才時可借典故增強表達深度。
《開閤》是一個漢字,意思是打開、開啟或展開。此字常用于形容物體被打開的狀态或行為。
《開閤》的部首是“門”(門),其拼音為“men2”。該字共由10個筆畫組成。
《開閤》是一個繁體漢字,其簡體字為“開合”。這個字最早出現在《康熙字典》中,它的繁體形式則來源于主要使用繁體字的地區,如台灣和香港。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繁體的《開閤》以及簡體的《開合》是沒有出現的。古代漢字寫法隨着時間的演變而發生改變,部分字形和意義也有所差異。
1. 我急忙把門開閤,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2. 他用鑰匙輕輕開閤了抽屜。
3. 我緊張地等待着,直到電梯門開閤。
1. 開放(kāi fàng):指打開、解封,也可用于指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開放。
2. 合作(hé zuò):指通過共同行動或項目來達成共同的目标。
3. 開心(kāi xīn):指心情愉快、歡樂。
展開、啟開、敞開
關閉、合上、合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