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攏翅膀。指回歸。 晉 陶潛 《飲酒》詩之四:“厲響思清晨,遠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唐 元稹 《雉媒》詩:“斂翮遠投君,飛馳勢奔蹙。”
“斂翮”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ǎn hé,其核心含義是“收攏翅膀”,常被用來比喻“回歸”或“收斂行為”。以下是詳細解析:
陶淵明《飲酒·其四》
“厲響思清晨,遠去何所依;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以孤鳥斂翅歸松,暗喻詩人遠離塵嚣、回歸自然的心境。
元稹《雉媒》
“斂翮遠投君,飛馳勢奔蹙。”
——描述雉鳥收翅投奔獵人,暗含無奈與依附的複雜情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可參考《陶淵明集》或《元稹詩選》等文獻。
斂翮(liǎn hèn)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将羽毛合攏并藏于翅膀之下,表示鳥類飛翔時将翅膀收斂起來。這個詞也可以比喻人類隱藏自己的才華或者感情。
斂翮的部首是翏(liú)和羽(yǔ),由16個筆畫組成。
斂翮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大東》一文中,描述了鶴鳴九臯、三思斂翮的景象。在古代,人們常用鶴鳴斂翮來比喻文人的風雅之氣。
斂翮的繁體字是斂翮。
在古代,斂翮的字形會有一些變化,常見的是将翏部改寫成了鳥部,即鳥+羽。
1. 鶴在湖面上優雅地舞動翅膀,斂翮飛翔。
2. 他潛心修煉,斂翮藏才多年。
3. 她柔媚而含蓄,斂翮不言。
斂羽(liǎn yǔ):指鳥類将自己的翅膀羽毛攏起來。
斂手(liǎn shǒu):指收回或退出手部動作。
斂翅(liǎn chì):指鳥類将翅膀收起來,與斂翮意思相近。
揚翮(yáng hèn):指鳥類展開翅膀準備飛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