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詩人 李白 的别稱。 唐 杜甫 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 唐 賈至 有《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詩。 宋 楊伯嵒 《臆乘·行第》:“前輩以第行稱,多見之詩; 少陵 稱 謫仙 為 十二 。”
“李十二”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别稱,其含義及背景可歸納如下:
别稱來源
唐代文人常以家族排行稱呼對方,李白在同輩(包括堂兄弟)中排行第十二,因此被稱為“李十二”或“李十二白”。例如:
排行依據
李白在親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稱“李二”),但在整個家族同輩男性中排行第十二。這種行第稱呼是唐代社會常見的文化現象。宋代楊伯嵒《臆乘·行第》也提到“少陵(杜甫)稱谪仙(李白)為十二”,印證了這一習俗。
曆史記載
宋代以後,“李十二”作為李白的代稱仍被沿用,多見于詩詞注釋和文學考證中。
總結來看,“李十二”既反映了唐代以家族行第稱呼的社交習慣,也體現了李白在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如需更詳細的行第文化背景,可參考、4中的古籍引證。
《李十二》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十分懶散,不愛勞動。
《李十二》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十,它的總筆畫數是7。
《李十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據說古時有一個人叫李十二,他是一個十分懶散、不喜歡勞動的人。他總是找各種理由逃避工作,緻使家中生活困苦。因此,人們就用他的名字來形容懶散的人。
《李十二》的繁體字是「李十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李十二》古時的寫法可能會使用古體字,但具體的寫法需要參考古代文獻。
他整天無所事事,真是一個活生生的《李十二》。
李官、十拿九穩、懶散、無所事事
懶惰、懶散、偷懶
勤快、努力、奮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