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in government service away from home] 為求官而出遊
長卿久宦遊,不遂而困。——《漢書·司馬相如傳》
同是宦遊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舊謂外出求官或做官。《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素與 臨邛 令 王吉 相善, 吉 曰:‘ 長卿 久宦遊不遂,而來過我。’”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易水》:“訪諸耆舊,鹹言 昭王 禮賓,廣延方士。至如 郭隗 、 樂毅 之徒, 鄒衍 、 劇辛 之儔,宦遊歷説之民,自遠而屆者多矣。”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我友二三子,宦遊在 西京 。” 宋 曾慥 《高齋漫錄》:“ 王 相 珪 當國,有故人至政事堂,公問勞甚厚,其人宦遊不遂,有憔悴可憐之色。”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自來 西洛 是吾鄉,宦遊在四方,寄居 鹹陽 。” 明 張居正 《初秋》詩之三:“搖落憐鄉思,居諸感宦遊。”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一:“逼除,迎父至官舍,團圞度歲,亦宦遊中僅事也。”
同“ 宦遊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 長卿 久宦遊,不遂而困,來過我。” 唐 元稹 《為蕭相國謝太夫人國號诰身狀》:“臣家傳儒素,母實劬勞,每織屨以資臣宦遊,嘗斷織以勉臣師學。”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序》:“僕從先人宦遊南北, 崇寧 癸未到京師,蔔居於州西 金梁橋 西夾道之南。” 明 唐順之 《有司查腳色》詩之二:“逃名最喜稱無姓,抱病還應厭有身。説着宦遊如一夢,不知猶是籍中人。” 清 馮桂芬 《<鴻雪因緣>序》:“自來英碩贍聞之士,類能以宦遊轍迹所至,見之著録,垂示方來。”
“宦遊”是古代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核心定義
宦遊指士人為謀求官職或履職而離開家鄉、奔走四方,包含兩種情景:一是未入仕者為求官而遊曆拜谒權貴(如孔子周遊列國);二是已為官者因職務調動遠離故土(如唐代官員外調任職)。
曆史背景與特點
這一現象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與古代官僚制度密切相關。士人常通過遊曆結交名士、展示才能以獲取薦舉機會,如《史記》記載司馬相如“久宦遊不遂”。其特點包括:
文學體現
唐代王勃名句“同是宦遊人”(《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及元代王實甫《西廂記》中“宦遊在四方”,均生動反映了宦遊者的漂泊心境。此類作品多抒發羁旅愁思,如“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杜審言)。
社會影響
宦遊促進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但也造成士人群體與家族分離。部分學者認為,這種流動客觀上推動了古代官僚體系的完善。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詩文賞析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作中的用法,可參考《唐詩三百首》等權威注本。
宦遊(huàn yóu)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官員在官場上的奔波和遊曆。它代表着官員為了事業或其他原因而四處旅行、流動的狀态。
宦(宀部,5筆)+ 遊(牛部,9筆)= 宦遊(16筆)
宦遊最早可以追溯到《左傳·成公五年》中的記載:“公孫敖将賓客以宣其術者,宦于越。”在古代,官員需要到各地考察工作、巡視地方,因此形成了官員頻繁出差的現象。
宦遊的繁體字為「宦遊」。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宦遊在古時的寫法為「宀女刀土寸」。
1. 他在宦遊的過程中結交了許多朋友。
2. 大臣們經常宦遊各地,了解民情。
1. 宦遊生涯
2. 官場宦遊
3. 宦遊風塵
4. 宦遊心态
1. 遊曆
2. 出使
1. 定居
2. 固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