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薦舉提拔。 宋 文瑩 《湘山野錄》卷上:“蓋巖穴蟠潛修立之士,無不由明公之門洊擢,以至於華顯者。”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公名 曜 , 浙 人也,由牧令起家,洊擢至 豫 藩。”
“洊擢”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該詞多用于古代官場或正式文書中,強調通過多次選拔或推薦使人才得到重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見于曆史文獻或文言文研究。
需注意與“襃擢”(bāo zhuó,意為選拔優秀人才)、“搯擢”(tāo zhuó,意為“掏出”,如韓愈詩中“搯擢胃腎”)等形近詞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他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曆史文獻。
《洊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選拔或提拔。它的拼音為jiǎn zhuó。該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水部,右邊是木部;它的筆畫數為17畫。
《洊擢》是中國古代漢字,起源于周朝。最早記載《洊擢》的字形見于《說文解字》。漢字的繁體字為「澗擢」。
古代漢字寫法常有變化,包括字形和讀音。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古時的「洊擢」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水部和木部的形狀。
1. 這次選拔将從各個部門中洊擢一批優秀的員工。
2. 領導擢升了他,希望他能在新的職位上有更大的發展。
組詞:洊用(選拔)、洊取(抽選)、高擢(提拔)。
近義詞:選拔、選拔、提拔、選撥。
反義詞:放逐、貶低、降職、開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