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守選的意思、守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守選的解釋

等候選用。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其下州縣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錢八6*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選、待除、守闕通之,蓋六七年而得三年之祿,計一月所得,乃實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實不能及三四千而已。”《宋史·選舉志一》:“舊制,及第即命以官。上初復廷試,賜出身者亦免選,於是策名之士尤衆,雖藝不及格,悉賜同出身。迺詔有司,凡賜同出身者并令守選,循用常調,以示甄别。”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守選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守選"是古代官員選拔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科舉及第或具備任官資格者,因職位空缺不足而暫時等待吏部铨選的狀态。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最早見于唐宋時期,《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選有文、武,文選吏部主之……後士人衆,有稽滞至十餘年不能官者",揭示了守選制度産生的曆史背景。

從制度運作分析,守選包含三個核心特征:其一為被動性,候選者需遵循吏部定期發布的員阙信息(《宋史·職官志》);其二具有時限性,唐代規定進士及第者需守選三年方能授官(《唐代科舉與文學》);其三存在地域差異,宋代對邊遠地區官員實施縮短守選年限的特殊政策(《中國科舉制度通史》)。

這一制度在明清時期發生演變,逐漸與候補、候選等概念融合。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中特别辨析:"守選乃待除之謂,與聽選、候補稍異",說明其作為官員任用中間環節的獨特性。現代學者研究認為,守選制度既緩解了官僚體系職位供給不足的矛盾,也形成了人才儲備機制(《中國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守選”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ǒu xuǎn,其核心含義為“等候選用”,主要用于古代科舉及官員選拔制度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具體特點

  1. 時間跨度
    守選期限通常為3年至10餘年,具體時長因朝代和職位而異。例如,唐代王昌齡進士及第後需守選3年,期間可漫遊考察或備考。

  2. 守選期間的活動
    候選者可能從事備考、遊曆、隱居或文學創作。如王昌齡在守選期間遊曆西北邊塞,積累了創作素材。

  3. 制度目的
    通過延長選拔周期,控制官員數量并篩選人才,同時減少財政負擔。


常見誤區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如、3)将“守選”解釋為“守護選擇的對象”,此說法缺乏曆史依據。結合高權威性文獻(如宋代史料及書法史論名詞解釋),“等候選用”是唯一準确釋義。


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宋史·選舉志》或王安石相關奏疏(參考、9、10)。

别人正在浏覽...

百業蕭條暴君蔔士操弄層層疊疊串女道光帝動作鬥宿飛潛動植鳳刹馮雪峰符冊感性認識告幺勾捕姑都劊子還辇恒科虹絲嚾流艱困踐列驕炕藉草枕塊徑露金科玉篆肌液髺頭良性臁胫骨離本徼末龍蟄蠖屈夢夢乍炰羔片詞品定欠資清華大學秋稔诠索人故榮旺若敖之鬼三魚神魔世标失馬翁收拊誰當訟鬥宿惡太極灘黃頭庶剠吻舌誣枉餡子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