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履迹 ”。
亦作“ 履跡 ”。1.謂踏着前人的足迹。指承襲祖業。《三國志·蜀志·楊戲傳》:“躡基履迹,播德芳聲。”
(2).足迹。 南朝 陳 何楫 《班倢伃》詩:“履迹隨恩故,階苔逐恨新。” 唐 岑參 《長門怨》詩:“緑錢生履迹,紅粉濕啼痕。”
(3).事迹。 清 劉大櫆 《<王天孚詩集>序》:“餘讀其詩,稽其平生之履跡。”一本作“ 履迹 ”。
“履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讀,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三國志》《班倢伃》詩等古籍,或查閱、4的原始出處。
履迹(lǚ jì),是一個漢語詞組,有着“跟隨和追尋痕迹”的意思。指的是遵循或者依據已有的痕迹,進行追蹤、追隨或者跟進的行動,常用于形容對于曆史、傳統、思想等方面的追溯、研究和學習。
履(lǚ)的拆分部首是⾔口部首,具體的筆畫是6畫。
迹(jì)的拆分部首是⻊辵部首,具體的筆畫是7畫。
“履迹”一詞來源于先秦時期的《禮記·規行篇》,原文為“逮逢其倫而禮焉,迹其所行而述焉”。在這裡,“迹”意為蹤迹、行動的痕迹,“履”指的是跟隨、遵循。後來,人們将其中的“迹”與“履”合并,形成了現代的詞組“履迹”,表示追蹤、追隨痕迹。
履迹的繁體字為“履蹟”。在繁體字中,“蹟”是指痕迹、足迹的意思,與“迹”字有相同的含義。
在古代,履迹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但總體意思相近。例如,在漢朝時期,可能使用的寫法是“屣迹”、“屢跡”等。
1. 他通過履迹研究,揭示出了這個古老民族的源流。
2. 記錄下每一次履迹的感悟,對于我們的研究非常重要。
3. 他跟隨着曆史的履迹,一點一點地還原了當時的情景。
履行、履曆、履約、痕迹、追溯、跟進等。
追蹤、追隨、尋蹤、追溯。
背離、遺忘、忽視、放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