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谥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給予寓意褒貶的稱號。 漢 司馬相如 《封禅文》:“繼昭夏,崇號諡,畧可道者七十有二君。”《漢書·宣帝紀》:“故皇太子在 湖 ,未有號諡。”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作者之書事也,乃沒 吳 蜀 號諡,呼 權 備 姓名,方於 魏 邦,懸隔頓爾,懲惡勸善,其義安歸?”
“號谥”是中國古代對逝者生前事迹進行評價的稱號制度,具體解釋如下:
“號谥”即“谥號”,是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根據其生前功過給予的褒貶稱號。例如“文”“武”為褒義,“炀”“纣”為貶義。其核心功能是通過一字或數字概括人物一生,如隋炀帝的“炀”字即暗示其統治的殘暴。
谥號制度起源于西周,最早見于《逸周書·谥法解》,記載周公制定谥法,提出“谥者,行之迹也;號者,功之表也”。漢代司馬相如《封禅文》中已有“崇號諡”的記載,說明秦漢時期制度已成熟。
主要用于曆史記載、祭祀儀式和文學創作中。例如《史記》中人物傳記常以谥號代稱,如“漢文帝”;宗廟祭祀時需用谥號尊稱祖先。
谥號制度體現了古代“蓋棺論定”的價值觀念,如《白虎通》所言“别尊卑,彰有德”。通過谥號,既規範了統治階層行為,也為後世提供了曆史評價的标尺。
如需了解具體人物谥號案例或制度演變細節,可參考《逸周書·谥法解》或《史記》相關記載。
《號谥》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用來指代尊稱、稱號或尊號。它通常用于表示對有功之人的尊敬和贊揚。
《號谥》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號(口)和谥(讠)。
號的部首是口,它有4個筆畫;谥的部首是讠,它有7個筆畫。
《號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制度,作為一種尊稱的表示。在繁體字中,號谥的寫法為「號諡」。
在古代,「號谥」的寫法可能不同于今天,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演變。然而,「號谥」的意思和用法并沒有發生變化。
1. 此人為國家立下赫赫戰功,被賜予了“忠勇號谥”。
2. 古代帝王會賜予臣子各種榮譽稱號,以示他們的忠誠,這些稱號即為號谥。
號令、號角、降號、谥號、封號、谥曰
榮譽、尊號、贊譽、美譽
責罵、诋毀、謾罵、羞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