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情難卻”是一個常用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釋義 指他人濃厚的情意或熱情難以推辭,常用于形容因對方過于懇切而無法拒絕的情境。其中“盛”表示深厚、強烈,“卻”意為推辭。
二、出處與演變 該成語有兩個常見出處:
三、用法特點
四、應用示例
五、相關表達
補充說明:該成語常體現中國文化中注重人情往來的特點,使用時需注意語境是否適合,避免濫用導緻誤解。
《盛情難卻》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拒絕别人的熱情款待或好意,令對方感到難過或尴尬。
該成語的部首是皿和心,其中“皿”是指器皿,“心”是指心思、意願。
拆分成字的筆畫如下:
盛:上下兩橫,一豎,共七畫。
情:右上一橫,下面三豎,共四畫。
難:上面四橫,下面一豎,共五畫。
卻:上面一橫,下面兩豎,共三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小雅·盛》:“盛委曲于謝婁,心乎病矣。”意思是美酒盛滿了杯器,委曲地向謝婁敬酒,表達了主人的熱情好意。後來這個成語逐漸引申為指拒絕别人熱情款待的行為。
繁體字“盛情難卻”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情”字的“豎”部分寫成了“土”,“卻”字的“下”部寫成了“白”。成語的寫法為“盛情難白”。這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例句:
他每次來拜訪我,我總是盛情款待,但他每次都盛情難卻,讓我感到很尴尬。
相關組詞:盛情、難卻
近義詞:拒絕熱情、婉言謝絕
反義詞:熱情回應、欣然接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