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惇淳 ”。純厚貌。《後漢書·第五倫傳論》:“ 第五倫 峭覈為方,非夫愷悌之士,省其奏議,惇惇歸諸寬厚,将懲苛切之敝使其然乎?” 唐 陳子昂 《同旻上人傷壽安傅少府》詩:“生涯良浩浩,天命固惇惇。” 宋 蘇舜欽 《薦王景仁啟》:“有尉 王景仁 者,性質惇淳,所向通徹。”
“惇惇”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ūn dūn(注音:ㄉㄨㄣ ㄉㄨㄣ),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基本含義
指“純厚、仁厚的樣子”,常用于形容人的敦厚性格或寬厚品德。例如《後漢書·第五倫傳論》中提到“惇惇歸諸寬厚”,即強調以寬厚态度待人。
引證與出處
相關用法
現代解釋
在漢語詞典中,該詞被歸類為描述性格或品德的形容詞,強調純樸、寬厚的特質。
總結來看,“惇惇”是一個具有褒義色彩的詞彙,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表達對人物品性的贊美。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後漢書》及唐代詩文。
《惇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真誠、真純、真實。表示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真實可靠,毫不虛僞做作。
《惇惇》的拆分部首是心,總共有12個筆畫。
《惇惇》是由兩個相同的漢字“惇”組成的重複詞語,“惇”的本義為行為純正的樣子,追本溯源,可追溯至《漢書》中,曹操贊許一名将領時用到了“惇厚可比”這樣的描述。後來,人們根據漢字的字形和意義延伸,形成了《惇惇》這一詞語。
《惇惇》的繁體字為「敦敦」。
在古代書法中,人們常使用篆書、隸書等寫法來書寫《惇惇》這個詞,其字形會有所變化。例如,篆書中的寫法可能是“惇惇”,隸書中的寫法可能是“惇惇”。不同的時期和書法風格,漢字的結構與書寫方式也有所變化。
他的品行高尚,德行豐厚,真是一個惇惇的人。
惇情、護惇、惇道、惇襄。
真摯、真誠、真實、純真。
虛僞、做作、僞善、虛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