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賓屍的意思、賓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賓屍的解釋

周 代貴族在祭祀祖先的次日,為了酬謝屍(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的辛勞,設酒食請屍來吃,叫做賓屍。一說為祭祀名,指卿大夫于祭祀的次日再祭。《詩·周頌·絲衣序》:“《絲衣》,繹、賓屍也。” 鄭玄 箋:“繹,又祭也。天子諸侯曰繹,以祭之明日;卿大夫曰賓屍,與祭同日。” 孔穎達 疏:“謂 周公 、 成王 太平之時,祭宗廟之明日,又設祭事以尋繹昨日之祭,謂之為繹,以賓事所祭之屍,行之得禮。” 清 方苞 《又書<清廟詩>後》:“至 周 則前期蔔日,蔔屍,散齋七日,緻齋三日,使日祭一廟祭之,明日繹而賓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賓屍”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特殊環節,指在祭祀次日以賓客之禮再次宴請“屍”的儀式。該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楚茨》中“鼓鐘送屍,神保聿歸。諸宰君婦,廢徹不遲。諸父兄弟,備言燕私”的記載,東漢經學家鄭玄注疏稱“祭祀畢,明日又設禮而與屍燕”,即主祭者于次日以賓禮款待象征神靈的“屍”。

其核心含義可分為兩點:

  1. 儀式性質:區别于正祭的莊重,賓屍屬于“繹祭”範疇,帶有酬謝神靈與參祭者的宴飲性質。《儀禮·有司徹》詳細記載了周代貴族祭祀後“賓屍”的具體流程,包括獻酒、奏樂等環節。
  2. 詞義演變:在語言學層面,“賓”作動詞表示以客禮相待,“屍”特指祭祀時代替神靈受祭的活人(多由孫輩孩童擔任)。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強調:“謂之賓屍者,屍本象神,尊之故稱為賓。”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作為研究古代禮制的重要術語。權威文獻可參考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毛詩正義》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儀禮譯注》中的相關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

“賓屍”是一個古代祭祀相關的術語,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有細微差異,主要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周代貴族在祭祀祖先的次日,設酒食款待“屍”(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以酬謝其辛勞的儀式。這一活動體現了古代祭祀禮儀的延續性和對“屍”的尊重。

  2. 詳細解釋

    • 祭祀流程:主祭者在正祭後次日再次舉行儀式,稱為“繹祭”(天子諸侯稱“繹”,卿大夫稱“賓屍”)。
    • 身份差異:根據鄭玄的注解,天子、諸侯的繹祭在次日進行,而卿大夫的“賓屍”可能與正祭同日完成。
    • “屍”的角色:由活人扮演祖先接受祭祀,象征祖先靈魂的寄托。
  3. 不同說法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其引申為成語,形容“賓客離去後的冷清場景”,但這一用法缺乏權威古籍支撐,可能是現代誤用或引申。

  4. 字義溯源

    • “賓”指賓客,“屍”在祭祀中專指受祭者,非現代“屍體”之意。
    • 該詞反映了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倫理觀念,強調對祖先的持續敬奉。

權威文獻中“賓屍”特指周代祭祀禮儀,需與後世可能的引申義區分。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周頌·絲衣》及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本國貶辭碧油薄刑步級財欲璨爛蠶人倡園花鉏镈打谷場雕軒峒人碓桯奉誠園服具富隆高魁過關契涵浸鶴草鹘握簡單監戒較勝嘉味戒節擊缻祲厲看守所禮際林草六疾館李益疾冒越門父名落孫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辟脅曝射汽燈青岩軀命賽麥傘蓋散心扇提羅適人爽信水鏡玩兵黩武違變衛養溫厲溫暑五福餅象齒曉譬信步而行